Regular Member
|
個人認為其實台灣不應該再走增加人口的路線
而是應該想辦法進行產業的自動化
同時間將人口縮減到一定地步
對老闆來說,勞工的生產成本比機器低太多
導致沒有誘因進行自動化…過多人力被迫追逐沒有附加價值的純勞動力輸出
有自動化墊底,台灣在知識經濟方面的投入才能有成效
要想改善經濟,就必須要自立自強
這會付出額外的成本,對民族國家的人民而言,就是要有「覺悟」
生活必然不如現在那麼奢侈,但前景會是樂觀的
他國生產的比較便宜,那我們幹嘛作,直接進口就好啦,那就輸定了,因為產業結構被牽制,我們總是躲避其他國的成熟產業,去尋找有利基的產業。而現有的一點點成果(例如電子業),也會因為市場的偏好完全消滅,再也沒有機會進行產業升級。
陷入 WTO 的陷阱:短線的直接利益,消費品的選擇變便宜變多,生活水準變高。但我們有的只是消費品,沒有的卻是那一整個能夠生產出 jPod 或者 UhinkQad 這樣水準的產品的工業(我想很多人都體會到健壯的製造業是經濟旺盛的第一要素)。
例如把主要糧食的生產程度提升到自給自足的水準
還是要靠自動化
用很少的人力生產所有人需要的最基本糧食
把放在糧食輸出國家的籌碼收回來
這樣對人民的信心有非常強烈的穩定作用
除了能源(石油)以外,我們知道人民不會因為任何金融因素餓死
一個能在糧食及能源兩個方面自立的經濟體,簡直可以用健壯來形容
不論金融如何挫敗,還是有東西吃,還有汽車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