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腦的硬體領域當中,散熱一直以來都是一個相當重要的課題,就像我們人體一樣,缺乏適當的散熱,會讓我們的身體功能停擺,甚至導致損害。電腦如果溫度過高的話,小則影響零件壽命,增加不必要的維修成本,大則無法穩定工作當機連連,讓使用者叫苦連天,所以良好的散熱不僅能確保電腦的正常運作,更能減少維修的有形和無形成本。而電腦硬體的散熱方式從最初的
「沒有設計」(零件直接與空氣接觸做熱交換)
---->
「使用被動式的散熱鰭片」
---->
「使用主動式的風扇與散熱鰭片」
---->
「使用導熱係數高的材料(鋁-->銅)」
我們不難發現,散熱技術的是以「增加熱源與空氣接觸面積」以及「加速熱傳導速率」兩個方向來作為改進效率的主要手段。隨著CPU功耗的增加,各家散熱器改裝的產品也紛紛出籠,為的就是能夠幫助熱情的CPU降溫,甚至是提供超頻後的穩定運作。而跟著近幾年來顯示卡的需求提昇,原先使用於CPU的散熱技術,也陸續的導入到顯示卡的產品當中,但由於顯示卡本身的特性以及空間關係,顯示卡的散熱器並不像CPU一般,能夠比較不受限制的高聳直入雲霄或是往四周擴張,而只能在有限的空間當中盡量的增加散熱面積以及加速熱傳導的速率。此時,除了將材質改為純銅,以及增加散熱鰭片的數量之外,近幾年將熱導管的技術應用在散熱器上更是成了一股潮流,除了原廠散熱器之外,幾乎每一款散熱器都有熱導管,利用熱導管相變化的快速導熱能力,將熱量快速的傳導到散熱鰭片上面,藉以增加散熱效率。不過,採用熱導管作為加速熱量傳導的手段還是有一些限制,由於其中的純水倚靠毛細現象來做為在熱導管當中移動的手段,但是當散熱器擺設的方向讓純水的流動遇到地心引力的干擾時,就會讓純水回流到熱源的效率受到影響,甚而降低熱量傳導的效率。
而與熱導管採用類似散熱原理的均熱板,同樣是利用純水的相變化,讓熱量快速的透過均熱板傳遞到散熱鰭片當中,可是由於均熱板不像熱導管採用管狀的設計,所以受到地心引力的干涉會比較小,而且均熱板採用的是二維的熱傳導方式,比起只能將熱量單方向做一維傳導的熱導管,均熱板更能將熱量同時的向四面八方做傳導,這樣一來,均熱板就能以更快的速度傳遞熱量,更有效的提昇散熱效率,如下圖所示。
熱導管
均熱板
在2007年,藍寶首先將均熱板散熱技術從刀鋒伺服器帶出來,引進到顯示卡的市場,作為強化顯卡散熱效能的新武器,第一款應用均熱板散熱技術的顯卡,就是當時3系列的卡王Atomic HD 3870,而且成功的以單板厚度的散熱設計,有效的壓制卡王運作時所散發的熱量。而在4系列的部份,藍寶也在4890、4870、4850三個款式推出Vapor-X的全新系列產品,以均熱板(Vapor Chamber)散熱技術為主角,打造一個全新的產品線。至於2009年推出的5系列當中,更是以高階的5870為首,率先在市場上推出5系列自有Vapor-X版本的散熱設計,此外,藍寶也在中階的5750和5770打造靜音散熱的Vapor-X系列。那麼,均熱板究竟能讓新一代5系列的顯卡溫度降低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就以藍寶的Vapor-X系列來PK同樣也是藍寶的自有產品線吧!!
來勢洶洶的是5系列Vapor-X的一門三傑
然後是第一場PK
由藍寶自有版的5750對上藍寶Vapor-X 5750
藍寶自有版5750
待機(風扇自動與全速)

FurMark 1.8燒卡(風扇自動與全速)

藍寶Vapor-X 5750
待機(風扇自動與全速)

FurMark 1.8燒卡(風扇自動與全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