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我敗家前的筆記,也請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Nehalem架構可以說是目前最適合虛擬化的平台,也是我目前抱持最大期待的敗家目標
它的內建記憶體控制器與QPI解決了虛擬化最重要的IO問題,也讓Intel cpu的高速運算能力可以充分得到滿足,可以說是補完了Intel架構的一大缺口。
伺服器方面的平台不用講,只要捧上銀兩,保證有相當美好的規格供你發揮,引用自OSSLAB:
http://wiki.osslab.org.tw/%E5%AF%A6...Hardware/Server
尤其是價格事實上跟過去相比可以算是相當實惠,一台六萬的機器就有以前十萬等級的能耐,搞個一人的DataCenter都不是什麼難事。
但是整體來說價格還是沒有自組的划算,所以我們把目標放在桌上消費級的i7上面
有趣的是,i7都只有一組QPI,不像xeon系列都有兩條以上,感覺起來好像虛了不少,我想比較的是,在價差接近一倍的狀況下,是否i7真的有Core2的兩倍價值?
先論運算方面,i7跟Core2架構的差異並沒有很大的突破,至少不像P4到Core2那麼讓人驚艷。當然速度還是快了不少,不過對於虛擬化這比較不是重點。畢竟真的考慮運算的話多slot組態是必備的,但是在組裝方面價位就會過高,不如去買套裝工作站。
資料IO方面,Core2架構使用的FSB理論頻寬是1333*64/8=10.7GB/S,好像已經十分高速,但是這還要容納記憶體的資料,而記憶體DDR2 800理論頻寬是6.4G,雙通道之後理論上是12.8G。雖然實際上不可能真跑那麼快,不過看起來在虛擬機器滿載的狀況下,Core2架構光是要應付記憶體的資料傳輸量就夠忙的了,底下的Giga網卡(一張理論頻寬125MB)跟磁碟陣列(跑虛擬機器至少會選擇傳輸能力500MB以上,甚至會到800-1000MB的)肯定會要跟那些頻寬擠。更不用說FSB本身發送接收佔用同樣頻道,所以傳輸量的分配更加拮据了。
相對Nehalem來說,由於內建記憶體控制器與通道,所以記憶體本身擁有獨立的25.6G頻寬,當場負荷量就消減了一大半,剩下的頻寬通通保留給了其他的IO;更加上了QPI,即使I7只有單一一條,單向9.6G的傳輸速度*2=雙向19.2G,即使你插滿了陣列與10G網卡都可以輕鬆解決,看起來的確是相當的有吸引力。
我們也看一下最近新出的Core i5,拿掉了QPI換成只有2G傳輸量的DMI好像大大退步,但是由於記憶體控制器仍然保留著,而且PCI-E的支援直接轉進CPU(PCI-E2代 16x),所以對於磁碟陣列的需求依然可以充分支援,整體頻寬依舊是遠遠大於Core 2架構,甚至跟i7相比也許是更適合單CPU的虛擬化工作站的選擇。i5省掉的HT,對虛擬化來說影響是見仁見智,至於TXT則是用不到就不提了。
而售價方面,消費級來看Core2 4核心的價位差不多是 (只看核心零組件,記憶體我算6G比較好比較)
CPU5500+MB3200+RAM(6G)3000=12700
I7則是CPU9300+MB9000+RAM(6G)4050=19350 (應該可以低個幾千)
又就記憶體擴充性來說的話 上12G=>23400
以接近一倍的IO效能跟更高的記憶體擴充能力,換上接近一倍的售價,似乎是可以接受的
而I5方面,CPU7000+MB5000+RAM(6G)4050=16050,比起I7便宜多了,效能接近I7又勝過Core2(不管在運算能力還是IO),看起來是目前組虛擬化工作站的不二選擇了。如果考慮到超頻跟未來主機板的降價空間,我認為是相當值得期待。
是說我一開始是看到便宜的Core2主版想敗才上網爬資料,怎麼爬到最後變成I5去了?!<囧>
所以想上來問一下有沒有什麼不同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