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ic Member
|
其實觀看台積的發展史...政府在早期也只是弄了個科學園區試試...
台灣那時做出口賺的很...那會有心思全力搞這個...
只是真的後來竹科真的弄起來了...這個的成功取決於台灣人的韌性與仿照能力...
但台積的實力真的很恐怖...在0.18製程跟0.13製程時...硬生生的把代工的地位站的好好的...
我甚至聽過台積那時的平均良率95%以上(整體平均值)...而且包括剛好的生產線算在內(好像75%-80多%)...
看過那時張忠謀對於自家公司的良率非常的引以自豪...
進入90製程時把台灣的聯電壓的死死的...
本來聯電在大家開始進入90製程時...不願在0.18與0.13跟台積纏鬥...
想說乾脆在90製程時先佔領先位置...另闢一片天地...
甚至找了很多國外大客戶ibm等等來參觀...當時許下可以先投單...
滿意再付錢...為了搶客戶搶成這樣...
當時很多廠商真的衝著這條件....就下訂單...
初期看起來都ok...後來聯電在90製程出了問題(良率很差)...
導致客戶在搶時機的市場無法順利...致很大的損失...
而台積則鴨子划水把90製程的良率問題解決了...
再把聯電的客戶都搶過來...
從這次之後...聯電的傷害很大...也沒看到它們有什麼大動作去競爭市場....
如果以合艦算的話...那聯電也可能打算從另一方面去搶大陸市場...
從另外的地方反攻(像康師傅一樣反攻回台灣)...
其實現在台積在65製程以下之後...也沒有像早期那麼高的良率...
這是關於之前奈米科技的話題...
奈米現象在自然界跟科技應用上有很多的特殊...
台灣早期政府提倡的奈米科技推動...
真的是花招過多...
奈米科技嚴格上來說是指50奈米以下...
但政府推動的奈米科技認證...
居然放寬到100奈米...
所以那時很多的東西全都跟奈米扯上關係...(了解的人看了都很噴飯)
所以隨著現在製程慢慢接近50奈米...
真正的問題才隨之出現...因為它這樣的微小...而使它在物性上與我們一般了解的性質有所不同...所以製成的良率都出問題...
這個就看誰先解決...在代工上就更領先一步...
不過講到台積跟聯電...就扯一點五四三的...
講到良率原則都是工程師負責解決...
但在台積...好像有所謂類似圖書館的的資料庫...
會依個人的等級...允許其許可權限查自己負責該基台的歷史資料...
看這個基台發生過什麼狀況...當時是怎麼解決的...
解決的方法都在裡面參考查詢...
而聯電...如果基台發生問題了...則工程師自己想辦法去解決...
問題的解決與否要看該工程師的能力...
所以我個人認為聯電在員工的訓練比較沒有那麼扎實...
現實反應在良率...
至於裁員的問題...這個我相信應該有一定的問題...因為台積在培養主管時...
有美式的風格在裡面...個人能力的競爭...很直接反應在接班人選上...
張忠謀重新的回鍋也代表著他對該接班人的不滿...
所以我決定是流放了....
不過真的一裁下來...不是只有人省下來...
也一併可停下一些生產線...
以那時候的資料來說....產能利用率好像5成左右吧...
代工產只要低於7成5左右就差不多賠錢了...
能省則省...
不過理論上應該會裁其枝葉...而不傷其根骨...
人只要可替代的就裁.....
應該不是人的問題導致製成良率的問題...而是應該是技術瓶頸的問題導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