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伊卡魯斯
我覺得小皮你太常強調什麼附庸風雅或者盲從這種現象了...
|
樓主是以IMDB做為討論主題
我們針對IMDB下去做探討
分數高低大範圍以國際觀和民族性觀感為影響
小範圍就以趨於百分之90以上都在美國上映過為主(甚至以美片為多)
那世界其他遺珠何其多呢?
然而最主要是這種現象很嚴重
很多評高分的電影
往往身邊所有人幾乎不以為然
而很多原先分數不怎樣的電影
經過鍍金之後分數又水漲船高
說是後掘珍寶也好
說是附庸風雅也罷
要不然就是電影公司有投票部隊(偶爾觀察發現IMDB分數其實剛上映和後續有大幅動)
再三要不IMDB分數是學院派的執著
並不是喜歡去評論別人的品味
有人是真的發現了一部電影的價值
有人是大家說好跟著說好
這樣的現象在網路發達素人影評處處都有的情況下特別淺顯易見
好卻說不出個所以然或偏離主題
但重點是IMDB的分數多高多高
總之就是好
因為是一群特殊族群的投票(有在看電影的-->有在上網的-->有上IMDB的-->有習慣投票的)
IMDB品味集中會有某些特性的聚焦性
就如同您所言
每人品味不同
所以參考IMDB並不客觀
不然又為何爛番茄的排名和IMDB又有相當大的出入?
之前討論過"北非諜影"
在裡面投高分受影響的成分有多大?
我從來不覺得不好看
只是時代在變
相信找100個年輕族群看完"北非諜影"再來投票與IMDB做比較
會有兩極化的落差
(現今看來老掉牙的愛情故事、黑白片、與現今格格不入的表演型態、現代人與該時代的巨星沒有感情的連結性)
如今累積高分是什麼樣的人投的?
若非有族群刻意操作凸顯"北非諜影"的價值
那又何以1942年只有一部被評如此高分?
是該時代大家都看過了當年的電影?
還是當年全為爛片只有這一部佳片?
Gus Van Sant的驚魂記幾乎按照舊版的按表操課
但評價卻是毫不留情的兩極
這裡面恐怕是經典殘留腦海及希區考克的神格化受影響大
實際電影內容的影響較小
就以小弟才疏學淺又狹隘的角度看來
新舊兩部還真沒什麼理由可兩極化的
我並沒有執著要大家同意我的品味
就即使我喜歡的電影掉到4分我還是很喜歡
我也不是指著某某人說哪部片應該被喜歡或被討厭
如你也同意
這種現象不能說沒有
指的就單單這個部分
至於是不是
跟你觀感不同的意見都歸類成別人附庸風雅或盲從就太主觀且不尊重別人了
倒也沒那麼嚴重
因為我也不至於故作驚人之語認為評價高的我都認為不好
指的只是普遍一個投票的詭異現象
開眼電影網裡面的討論往往過於不理性
有時是過於年輕受於偶像影響進而褒貶電影
但有時卻很赤裸呈現一部電影給大眾的觀感
前提是只要不扯到IMDB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