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先秦時期,男女授受不親,婦女貞節等,還是進入階級社會以來的新觀念。即便是孔、孟老夫子也得承認“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性也”。那時,不僅男女淫亂司空見慣,父親和兒媳、非親生的母子、嬸母和侄子、伯叔和侄媳婦以及叔嫂之間等亂倫的現象也史不絕書。這些風流豔事太多,還被概括、分類,有了種種名堂,叫作“烝”、“報”、“通”。所以,早期男女兩性關係是很開放和自由的。《左傳•襄公二十八年》就有慶封與盧蒲嬖“易內而飲酒”,即互相交換妻妾,飲酒淫亂。另外,還有孟嘗君的舍人與孟嘗君的夫人私通,孟嘗君竟然容忍說:“睹貌而相悅者,人之情也。
孔子講“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無論是魯國的“變其俗,革其禮”,還是齊國的“因其俗,簡其禮”,都是對遠古社會氏族遺風的逐步改造,對新社會風尚的宣導和推行。從男女自由談婚論嫁,到媒妁權威的樹立;從對“烝”、“報”、“通”等男女關係的容忍,到“烈女不事二夫”,齊魯風俗傳承的基本趨勢是:遠古氏族遺風逐漸消失,各種風俗禮制逐步樹立。婚姻方面的移風易俗,齊魯也是率先垂範的地區。
其他還有散見於各種古代典籍的“溱洧之會”、“濮上之會”、“桑林之會”、“桑中之會”、“雲夢之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