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kyleck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Jul 2001
文章: 44
續貼

機油加的越多越好嗎?

當引擎油底殼油量不足時,機油泵吸上油量不足時會造成部件磨損甚至引擎曲軸軸承與連桿軸承的瓦片摩擦表面溫度過高,使瓦片合金熔化脫落,造成縮缸,有人為防止此現象,將機油加的滿滿的,以為不會有缺油現象;有的車輛有燒機油現象,司機為避免燒機油而形成缺油,省卻時時補足油的麻煩,特意多加機油,由其慢慢燒。其實機油並不是加的越多越好,並不是多就潤滑足而不會產生燒機油排藍煙現象。機油過多會使濺到汽缸壁上機油多而產生燒機油排藍煙現象,同時增加燃燒室積炭和火星塞積炭,使引擎發生早燃,出現油耗大,動力不足,行駛無力等現象。尤其對原本已有燒機油現象的車輛,多加機油無疑是雪上加霜,而且還浪費了金錢。為此,機油不宜多加,合乎車輛容量要求則可。

為何有些機油殘油放出來呈乳白色?
機油本身所含的添加劑大多為表面活性劑,即某種意義上為乳化劑,混入水後經泵迴圈或攪拌後,很易乳化成棕黃色乳濁液,若水分較多時甚至乳化成乳白色乳濁液。因此使用後的機油出現乳白色,有可能是水箱漏水或外界水分混入潤滑系統,此時應將油放出來檢修車輛,若繼續使用將出現事故。

為什麼機油使用後會冒藍煙、黑煙或白煙的現象?
不少人認為出現這些現象都是機油品質不好的原因,其實不然。由可能是燃料油品質不好,或燃燒系統調節不當,燃燒不完全,而出現冒黑煙現象;汽缸密封不好,產生竄油現象,機油竄到汽缸被燃燒掉燃燒不完全就產生冒藍煙現象,竄油嚴重的就冒黑煙;如果燃料油含水,或竄到汽缸被燃燒掉的機油含有水,或在雨天行車,空氣濕度大,都會產生冒白煙現象;產生這種異常現象時請具體分析原因,千萬別誤會是機油品質原因而忘記去檢查車況,顧此失彼,恐怕會造成更大的事故。

機油用後清亮是不是油太稀?能憑搖幾下斷定粘稠度嗎?
機油在使用中,有一些用戶憑直觀判斷,反映機油太稀,其理由有四:一是將機油放出來時,如水一般,呼啦啦的往下流,而其他機油卻比較粘稠,流動慢;二是自認為已到了換油期的機油放出來後,顯得比其他機油清亮;三是新油在瓶中晃動時,動盪大聲音大,較易流動;四是新油外觀較其他同級別牌號的油顏色淺,感覺上比其他油稀。
這樣判定機油的粘稠性,是不科學的,機油的粘度是通過儀器測定的,並不是油淺色就稀,也不是放機油時流速快(如水一樣)就稀,上面已有講述。至於新油在瓶中晃動時,動盪大,主要是因為機油粘溫性能好,尤其是多級油(15W/40,10W/40)。同一牌號的機油100℃粘度在某一範圍內相差不大,而40℃粘度則多級油明顯比單機油小許多,其粘溫性也好許多。用戶晃動機油時一般在常溫下進行,常溫下的粘度接近40℃的粘度,其實判斷機油粘度大小主要是以100℃粘度判別(也以100℃粘度作為分級標準),單憑晃動表像判斷機油好壞是不科學的。
還有就是用後的機油清亮,並不是說明機油稀,反過來正好說明油質好或未到換油期。如果機油品質不好,未到換油期就會變得又黑又稠又不透明,沉積物多,清放困難。如果機油用後仍保持清亮,說明還可以繼續使用,此類機油換油期比一般機油長。

機油為何會越用越少,有時甚至出現超耗?如何防止機油超耗?
無論摩托車或者汽車引擎使用機油潤滑,都會有那麼一個現象,機油使用一段時間後,多少會有些損耗,有的甚至出現超耗,須大量補加油。機油使用過程中有少量耗損是正常的,如果耗損量大,則要停車查找原因了,否則會造成引擎過熱無力,功率下降,潤滑不正常甚至機件磨損等故障。
產生機油耗損,其主要原因是活塞和氣缸之間間隙過大,或活塞環嚴重損傷,彈力不足,活塞環端隙、側隙、脊隙過大,使機油竄入燃燒室,或油底殼漏油,曲軸後半部密封不良,滲油漏油,除此之外,在使用中操作不良和用油不當,也會造成機油過量耗損,如:
(1) 引擎轉速過高;
(2) 機油加的過量,超過上限,油面過高;
(3) 使用機油選用不當,夏季選用冬季用油。
為避免機油超耗,除選用合格的汽缸、活塞、活塞環和定期檢查外,還需做到:
(1) 加油量按規定加足,不能過多或過少;
(2) 行駛時防止引擎長時間高速工作;

注意檢查引擎各結合面是否有滲漏機油現象,如果發現滲漏應立即排除。

換用新機油後,車輛顯得動力不足,爬坡無力,是不是所用機油太稀之故?
有些用戶反映,一直使用某品牌機油,偶爾換用另一個品牌的同類機油,行車時車輛顯的動力不足,爬坡困難無力,就認為是新換機油過稀或油質不行。再換回原用機油,則無此現象。其實引擎動力不足,有許多原因造成。其中主要有:

燃 油 系 統 故 障
(1) 燃油路有堵塞,或汽油質差
(2) 空氣濾清器堵塞或風門沒完全打開
(3) 可燃混合氣過濃或過稀,對於二衝程摩托車,汽油與機油摻配過大
(4) 浮子室油面過低,或化油器介面墊或笛簧閥墊漏氣
(5) 火星塞斷火或火弱,使引擎轉速間斷,燃燒不充分
(6) 消聲器排氣口堵塞,或消聲器放炮

潤 滑 系 統 故 障
(1) 機油路有堵塞
(2) 汽缸蓋或曲軸箱漏氣造成壓縮不良或充氣不足
(3) 機油泵工作不良,供機油不足
(4) 機油選用不當,選用了低粘度或低檔油
(5) 燃油竄入機油中稀釋機油
(6) 密封裝置受損,機油漏油

上述故障均可引起引擎動力不足,對於燃油系統故障及機械自身故障,即使怎樣更換機油,故障未排除仍會重複此現象,但潤滑系統某些故障,則有可能因為更換機油有所改善,並不是說明後換油性能更好。其具體表現為:
(1) 可能因為機油濾芯故障,堵塞或失效,一般更換新油連機油濾芯一併換掉,故有換一換油就改善的表面效果。
(2) 引擎潤滑系統久未清洗,很髒,沉積物多,換新油後將會清洗出一部分雜質懸浮於油中,造成機油濾芯堵塞而引發動力不足,更換一次油系統乾淨些而有所改善。這大多數表現為換新油後三、五天后出現動力不足,再換一次油後就消失,放出來的廢機油雜質多,較黑。
(3) 加油後需注意加油量,加油過多或過少都會引發動力不足,第二次加油後會有所改善。
(4) 對於大修後車輛,加油時加足油量,但怠速轉動幾分鐘後檢查油量是否足夠再出車,因修理時油路中機油有可能會損失,加油後引擎啟動要彌補部分油路中的油,為此一般怠速轉動幾分鐘檢查機油量,如果不夠要補加。如果不檢查就出車,第一次用油肯定會因油量不足而引發動力不足,換油後則無此現象。
用戶反映有些機油使用後容易發黑,為什麼?機油使用後容易發黑是不是好油?

司機們及修車師傅們常碰到此類現象,機油使用一二個星期後就發黑,似墨汁一般,於是就判定這種機油是假油,這種判斷太過於主觀。確實,如果機油檔次太低,或氧化安定性不好,或不加添加劑,都會有此現象,但是,機油易發黑的大部分原因還是與車況有關。車輛的燃燒性能不好,尤其柴油車,不完全燃燒產生的煙炱會竄入機油中污染機油使之發黑,特別是舊車和大修後的車輛,此類情況更多;另外,放出舊機油時未放淨,曲軸箱殘留下油泥、積炭、漆膜等有未經清洗,加入新油後由於新油具有較強的清洗功能,將這些殘留物清洗出來懸浮於油中,使之發黑,如果沉積物過多還會堵塞濾網、油路而產生油壓偏低等現象,此時應更換機油。再者就是機油耗量大的車輛,由於燒機油,機油很易發黑。機油易發黑並不一定是油質差,很多時候是車況不佳引起,司機們一旦發現機油易發黑,則是對你的車況性能不佳提出的信號,最好是停車檢查,以免發生更嚴重的事故。
曲軸箱中的機油為什麼不能多加,也不能少加?

曲軸箱中的油面高低,通過油尺規上的刻線進行檢查(各機都有規定的油面高度)。若機油加的過多,會增加曲軸轉動的阻力,使引擎有效功率降低,同時,也會使大量的機油竄入燃燒室燃燒,造成排氣冒藍煙,增加機油量消耗,並使汽缸內積炭增加,加速了引擎性能的惡化。若機油加的過少,則造成機油壓力過低,機油達不到潤滑要求,會造成軸承等燒毀的惡性事故。

如何檢驗機油中含水?
有些用戶使用機油時發現機油不透明或乳濁,便認為機油有水,機油水分含量合格標準為痕跡,即小於0.03%,如果超過此標準,達到0.1%時則對發動機有較大危害。如何去檢驗油中水分超標呢?除了儀器檢測外,現場檢驗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外觀目測。機油含水,會出現霧濁或乳濁不透明,搖晃後會產生較多的泡沫,加入發動機運轉後,放出來呈乳白色或有大量泡沫。
(2)燃燒法。把銅絲燒熱後放入被檢測機油中,有“劈啪”聲,或裝入試管中加熱至80∼100℃時有“卟、卟”聲 。
(3)加熱沉析法。將機油加熱至60∼70℃,然後冷卻靜放半小時左右,底部會有水分沉析,水分多時會看到明顯水珠。
(4)放水後。對於已加入機油箱的機油,懷疑其有水,可在發動機停止30分鐘以上,鬆開放油螺塞,會有乳白色油或水放出。
(5)油膜法。對於加入機油箱的機油,也可從油尺上觀察,拔出油尺,油尺上油膜不連續,則可能含有水超標。
(6)觀察法。對於廢機油,由於不透明很難判定其是否含水,可以裝少量進乾淨的礦泉水瓶中,搖晃後易產生泡沫,掛壁油膜不連續,有水珠掛壁,可知其水分較多。

機油怎麼會吸水?
使用大桶裝機油的汽修廠和車隊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某桶機油開蓋取用一部分後,蓋好蓋子,於通風良好的閉式倉庫儲存,過一段時間取用,會發覺桶底有部分油乳化,或透明度差,或有少量沉澱物。越是級別高的機油,如CF-4、SH、SG級油越為明顯。向生產廠家投訴,廠家多會告訴用戶出廠時檢測合格,存在此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用戶使用時管理不當,機油吸收空氣中水分變質之故。用戶當然會感到“冤枉”,認為保管良好,倉庫不漏雨,從何來水分進入機油中?機油又不是海綿,它怎會輕易吸收水分?這得從機油的添加劑說起,添加劑中大部分為清淨分散劑,這些劑為表面活性劑,易與空氣中水分作用,越是高檔機油,添加劑含量越多,吸水可能性越大。因此機油存放一定要強調密封保存,如果開啟使用時空氣潮濕,蓋子不嚴,很容易有空氣中水分滲入,使機油出現乳濁不透,水解而有沉澱物等現象。所以機油用後需保管好,否則易變質而造成浪費。
怎樣現場測定機油粘度?

有些人現場檢測機油有相當經驗,一看色,二聞味,三用手感覺,雖然已有不少人知道拉絲油不是好油,也知用手摸摸捏捏判定機油是否粘稠並不十分科學,但如何於現場沒儀器情況下測定機油粘度呢?當然具體的科學的粘度數據到目前為止除了用化驗儀器測定外還沒有其他現場的科學檢測方法,但可以通過對比法大概測知。
(1) 取一兩個玻璃量筒裝上同等高度的機油,同時向兩筒機油在同一高度釋放兩個大小重量一樣的鋼球,哪一筒中銅球先到筒底,哪一筒的機油粘度則相對較低;
(2)參考古代沙漏法,用量筒裝取相同量的機油,用同一個小漏斗漏油,油流出來時計時,至流完為止,看哪個油流完時間短,則其粘度較低。

第(2)種方法如果機油粘度相差不大,可能判斷不出結果。第(1)種方法可用來判定兩個同一類型新機油粘度,第(2)種方法有利於判別已用過的廢機油及相應新油之間的粘度差別,有助於現場分析車輛故障。注意此檢測方法一定要同等溫度條件下進行。
機油外觀不太透明,有霧濁,是不是含水之故?

機油正常外觀為透明油液,有些機油倒出來時透明度不十分好,好似有水,含水的機油混濁,透明度差,但並不是透明度不好的機油都是含水超標。通過第27問介紹的方法檢驗機油未見含水現象,將機油加熱至100℃之後,仍然霧濁不透,或者高溫時透明,冷卻後有呈霧濁,這種現象則不是含水所致,因為水分至100℃時會揮發掉。這是機油霧濁,有可能有一下原因造成:
(1) 生產廠所採用的機油添加劑品質不佳,油溶性不穩定,存入一定時間後懸浮其中是不透明;
(2) 不同廠家生產的機油混用,不同添加劑發生反應生成非油溶物質;
(3) 機油受潮後添加劑發生強烈水解生成非油溶水合物影響透明度;
(4) 某些合成油與礦油混合不互溶,會有渾濁現象。
對於透明度不佳的機油,最好仔細分析此原因,不要隨便應用,以免產生不良現象。
舊 2009-02-07, 01:52 AM #130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kyleck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