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權中*
|
話說有人提到"亂世佳人"這部影史最偉大的作品,
身為電影正規生的我,居然還沒看過真是汗顏啊!
趁過年這些日子趕緊找來惡補,順便分享觀影所得到的心得,
兄臺說亂世佳人最令人感傷的地方,就是那段逝去的美好傳統,
但說實在的,現在歐巴馬上任後,我還是可以嗅到本片那股政治不正確的味道,
偏偏這種政治不正確的電影,總是能激盪出最燦爛的藝術花火,
亂世佳人之所以會想找回那個充滿紳士、淑女以及黑奴的時代,
多半跟白人種族主義脫不了關係,白人至上,蓄黑奴作為勞動力,
(更別提第一位黑人奧斯卡得主由本片誕生後,就飽受歧視找不到工作)
而且裡面號稱的紳士跟淑女,我看形象都被郝思嘉跟衛希禮這兩個人給破壞光光了,
前者這個傲驕女,大概是我看過影史最潑辣的一個人了,動不動就生氣還愛甩人巴掌,
如果性格決定命運是鐵律的話,那她這個黑寡婦、掃把星真是夠名副其實了,
不但死了一堆老公,連自己爸媽跟女兒都剋死,難怪白瑞德要離開她,以免遭到牽連,
但也因為她這種死拉不下臉的自尊心,造就了大螢幕史上最經典的剽悍角色,
影響後世無數的作品,凡是有叫史嘉雷的,通常都是高傲、獨立於世的化身,
(大友克洋的蒸氣男孩裡面有完整的移植)
而且費雯麗精準到位的演出,我很好奇當年奧斯卡誰敢跟她爭鋒?
她演少女,有少女的天真也有少女的驕氣,演人婦則添增一分世故,
但白瑞德說的對,她始終是個小孩,遇到得不到的東西,就直接躺在地上哭鬧要糖吃,
在中段的時候,她因為飢餓而跑到田裡去啃生的紅蘿蔔,讓我不禁揣測,
真正擁有過飢餓經驗的奧黛莉赫本,如果早生十來年的話,是不是能取代她的演出?
但是還好不是奧黛莉赫本來出線,因為她演不出這種頂天立地的傲骨,
本人或許性格傲骨,但她的甜美形象卻不適宜做這樣的演出,
藉此也可以順便檢討妮可基嫚在澳大利亞的表現,不是妮可不夠認真,
而是被她角色的母愛給沖淡掉,那種需要在亂世存活下來的堅強意志力,
然而又不是像神女那樣般的犧牲,簡單來說就是普通良家婦女而已。
其實我不太欣賞衛希禮的君子形象,最主要來自他們幫郝思嘉報仇的橋段,
他們君子的部分就是動私刑,然後不告訴淑女而已,真是有禮無體的好樣本,
難怪那個世代會滅亡,而我一點都不覺得那個時代應該要復僻。
而且美國整個開拓史也沒有屬於真正的貴族吧~都是清教徒去打天下,然後變成暴發戶自命甚高,
每當女主角在咒罵北方佬洋基去死一死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如果把"洋基"一辭改成"國民黨",
大概也說的通,也挺符合情境的,魏德盛在小導演日記裡,最痛恨人家說:
他們台南人都是沒落貴族,在這種絕妙異曲之下,也算是個趣事。
相較之下白瑞德的玩世不羈跟梅蘭妮婉如天使般的聖潔情操,
與郝思嘉的傲嬌性格,和衛希禮的正人君子形成了一種瓊瑤式的完美平衡,
二秦二林的四角關係,帶給後世創作上無限的延伸,像是東京愛情故事就是一例。
再來是場面的部份,不知是因為預算還是本來的創作意念如此,當北軍來襲,
我們只看到慌張逃命的場次,卻沒正式看見軍隊進駐,頂多就是一些暴徒殺人放火,
"亞特蘭大在燃燒"!以及撼動人心的傷兵大集合,再次點出戰爭的殘酷,無論出發點有多正義,
相較近年來特效技術的成熟,無論是搶救雷恩大兵,還是魔戒系列,甚至是赤壁二,
很直接地以血腥呈現殘酷,其實本片更技高一籌,且不易令人麻木,
看郝思嘉她畏懼傷兵截肢那段的反應,就跟一般人的反應一樣:惡人無膽!
然而看到滿山滿谷的傷兵時,我突然想到當年921大地震後,滿地的屍首陳列在那裡,
在屆滿十年後的現在,怎麼會沒人用這個台灣史上最大的劇變,來創作撼動人心的的史詩傑作呢?
而是去追尋根本是無關痛養的,抗日或是先民之間的械鬥,難道是一種怕挖疤的心態作祟?
光草嶺走山或是南投酒廠的大爆炸,恐怕都可以營造出極佳的視覺效果,為何沒人動筆?
多半原因是出自於製作成本吧!
說到製作,亂世佳人立下一個極佳的典範:徹底的製片制,
換過三個導演�***子風格還是能如此統一,製片人大衛真是了得,再者本片之所以能傳世,
配樂絕對功不可沒,浩瀚的音樂氣勢就如同郝思嘉的傲氣,那個辨識度極高的旋律,
好的故事+好的演出+完美的配樂,注定讓這部片永垂千秋,鐵達尼號也跟它一樣,
三幕最精采的剪影:1.父親解釋土地的價值,2.請老天作證,永不飢餓(結果下段真的給我殺人=.=///),
以及3.回家,讓史詩味油然螢幕之上,而無須千軍萬馬輔佐。
在這種極度揭露戰爭殘酷的電影,日後卻又遇上第二次世界大戰,真是不勝唏噓啊!
與其說亂世佳人都在浸***過去的美好,不如說真正讓它耀眼的,是郝思嘉打不斷腰桿的韌性。
(或自尊,傲驕女>_<,簡直是太上皇后級的公主病,爸媽怎麼寵的啊?難怪只有白瑞德那隻野獸才壓的住。)
還有一件是讓我困惑:這片原版是彩色還是黑白的啊!如果是黑白的,那個修復版也太強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