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大家覺得單車還是蛋塔熱嗎????
現在好像還是很多人騎腳踏車
引用:
奮起吧!腳踏車
商業周刊 第1075期 2008-06-30 撰文者:賀先蕙
這是一個從荷蘭、丹麥、日本到台灣都在向上的趨勢,單車熱不只是面對高油價的因應之道,更宣示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態度。從交通工具延伸到個人風格、企業精神的塑造,每個人都在尋找屬於自已的單車、尋找一股向上的新動力!
六月十日,台灣股市哀鴻遍野,大盤股價指數慘跌二百一十七•九六點;同一天,世界最大單車製造商巨大(Giant)收盤價卻達到一九九四年掛牌以來的最高點,每股新台幣九十• 二元。該公司去年合併營收也衝到了三百三十億元,三年內成長五二%。美利達股價去年九月六日達到掛牌以來的最高點,次高點出現在今年五月。
這不是台灣單一的現象。
日本東京證交所,有「自行車業英特爾(Intel)」之稱的腳踏車變速器大廠島野(Shimano)的股價,創下十八年來的新高,達到五千二百五十日圓,去年營收也達到二千一百一十七億日圓(約合新台幣六百億元),較前年成長二四•三%。
歐洲的Accell Group擁有荷蘭領導品牌Batavus和Sparta,腳踏車及零件占營收的九一%,近五年股價從○四年的七.六四歐元,來到○七年的三十七.四歐元,漲了近四倍。
現象:
生活態度重新定義 騎車象徵獨特風格,而非生活窮困
六月十三日,台中大甲巨大機械的總部,董事長特助許立忠說,「過去託人來說(買腳踏車),是希望有一些折扣;最近來的都是問可不可以早一點調貨給他們。」因為缺貨,打電話、親自上門的不絕如縷。
「現在沒有囤貨,都不知道怎麼過日子,」專營單車買賣十八年的忠明自行車行老闆盧忠明這麼說。「單價高的,我們就設安全存量。不過有時候,存量賣完了,貨還是進不來,」盧忠明感嘆。
安德列.科斯托蘭尼所著《一個投機者的告白》一書,描述一九二九年全世界通貨膨脹,股市大崩盤後的紐約:十二萬三千多名從前開著凱迪拉克轎車出入華爾街的投資者,現在不得不改為徒步;十七萬多名的已婚男子,不得不離開他們已無力供養的情婦,回到妻子身邊;鑄幣廠為以前從未搭過地鐵,而那時不得不使用這種交通工具的人,發行了一億一千一百八十三萬多枚五分硬幣。
任何一次人類的重大變化,伴隨而來的都是生活形態改變,以及重新定義生活態度的商機。就像網路的出現改變閱讀習慣;SARS讓企業開始使用視訊會議,資料全球備份;油價高漲,讓太陽能、玉米這些替代能源的研究成為顯學。
全世界的單車熱反映的是生活態度再定義。台灣質變的發生,底層的原因是社會準備好了。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維公觀察,這一波騎自行車風潮,已經不再像過去是因為貧困買不起汽車而騎自行車,已經變成了一種風格。騎車的人透過它,來「宣示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最近三個月,和單車有關的都處於一個上升坡。「騎了就上!」已經成為大家在心情上的共通告白,也代表著一種行動力。所謂的「上」,指的不僅是股價、業績,而是一股奮起向上的態度。

轉變:
人車關係進化 為了騎車,去買休旅車給單車「騎」
從十年前就開始騎單車環遊世界的單車達人林存青和江心靜,騎著單車橫跨了世界五大洲、三十二個國家。回到台灣,他們深刻感受這波單車熱代表的是,台灣人對生活的另一種期待。「當大家發現,再怎麼上緊發條也沒用,那不如來練身體。下一波,就看能不能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了生活方式之後,就形成了一種文化,就開始有新的東西會產生,」林存青這麼觀察。
這次的單車旋風不僅來勢洶洶,也「掃」到了休旅車,以前是陪著主人遊山玩水的夥伴,現在反而成為「伺候」單車的運輸工具。巨大董事長劉金標就說:「騎車一旦上癮就停不下來,現在我為了要騎車,特別去買一台休旅車,來給我的單車「騎」(指承載)。」台新銀行總經理蔡孟、富登金融控股北亞暨大中華區負責人陳聖德、康軒文教董事長李萬吉,為了愛車(單車),都把另一台愛車(休旅車)當作運輸工具,而單車成了「新歡」。
這種因為與單車的新關係,而帶來的新生活態度,也增進許多人的生活品質和效率。
IC設計公司晶豪科董事長陳興海就常常捨棄高級房車,騎著腳踏車穿越清大校園去竹科上班。德州儀器高效能類比產品協理陳炳文的辦公室位於敦化南路和基隆路口,他每天早上花半小時從松江路和民生東路口的家裡騎折疊車到公司。騎單車讓他心情輕鬆,有好心情,處理事情起來,速度快、思考也更清晰,「這是一種fundamental(基本)的改變,」陳炳文這麼說。九年來,習慣成自然,如果連續好幾天天氣不好不能騎車上班,他反而變得比較緊張、容易有情緒反應。
對一○四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來說,騎單車代表一個遠離人群的思考機會。每個週六早上,楊基寬會單獨出門,往新店山裡騎去。因為家住在新店,十多年來,這些山路變得好像後花園一樣的熟悉。他總會在出發前,決定一個今天要思考的主題。例如最近常常想的題目是:第二代人力銀行應該有什麼樣的面貌?他會騎到自己熟悉的休息地點,坐下來,就好像單車載著他,回到了屬於自己的地方,聽著蟲鳴鳥叫,思考問題。很多一○四人力銀行的新點子,都是楊基寬在這樣遠離人群的單車小旅行中蹦出來的。
益處:
促進身心健康 降低致命疾病罹患率,增強抗憂鬱基因
事實上,騎單車對健康的好處是有醫學根據的。根據一項二○○○年發表在美國《內科學文獻》(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針對丹麥六千多名介於二十到九十三歲男女的研究發現,沒有騎單車上下班的人,比騎單車上下班的人,因為心臟病等問題的死亡率高出三九%。另一篇於二○○六年發表在《美國流行病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針對中國女性的研究也發現,騎單車上下班、走路、操持家務等身體的活動,可以降低各種致死疾病罹患率約三五%。
不只對身體有益處,也有研究顯示運動對心理健康也很有幫助。去年十二月在《自然》(Nature)發表了一項由美國耶魯大學研究人員針對老鼠的實驗,解釋運動改善憂鬱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實驗組的老鼠籠中裝了滾輪,每晚他們最多可以跑六英里。對照組則是沒有運動的老鼠。事後分析發現,這些老鼠腦內海馬迴區在運動後,會激發海馬迴區的一個名為VGF基因的功能。活躍的VGF功能就如同腦內的抗憂鬱劑。而當VGF功能被阻斷時,老鼠就會表現出類似憂鬱症的症狀。
升級:
混搭名牌與設計 不到一百個零件組合,竟可賣十幾萬
不只健康,騎車也能訓練耐力,燦坤董事長吳燦坤曾經帶著三十九位一級主管騎車環台。燦坤副總經理張岳龍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也曾說:「困難只是一時的,對策永遠比問題多,」讓員工在面對困難時,有更強的耐挫力。
車齡長短已經不是重點,那股騎上單車、御風而行的喜悅,才是這波單車熱最大的動力。
蔡孟就說:「千萬不要把這一波單車熱當作蛋塔效應,這跟選擇一種生活態度是有關的。」劉金標也很不認同把自行車當作是「蛋塔」,「若是當作交通工具,價格就賣不起(高),因為消費者會比價,供過於求價格就上不來。但自行車已經進入休閒、運動的時代,休閒和情緒有關係,心情好就願意出錢消費。」
經過這一陣熱潮,傳統自行車經過再定義之後,就像iPod與隨身聽的關係一樣,iPod重新詮釋「音樂」加「移動」的力量,重量降到剩不到十分之一,音樂容量卻是一百倍,價格就可以進到另一個區間。自行車也是從三十公斤的「霸王車」,到六公斤碳纖維組合、三十檔變速公路車,價位就能越過消費者心理障礙,朝著五萬、十萬元邁進,再加上一些品牌崇拜和流行設計的挑剔,就會躍到時尚的層次。
商機:
往休閒運動發展 消費者為了更有個性,願意花大錢
騎車的人,為什麼願意花兩千元,買一條腳踏車胎?第一,因為它不容易破。第二,也因為它更有個性、更帥氣。這就是一種新錢。單車配件廠商Topeak十七年前創立。只有四十人的小公司,設計的產品卻贏得六個reddot設計獎與五項iF設計獎。他們設計出來的腳踏車坐墊包、上管包還有工具包,幾乎已經成為台灣單車客的必備產品。這是在賺「新錢」。
走進巨大總公司,牆上寫著企業的「Mission」和「Vision」都有一個字:Joy(歡樂)。為了這樣的「Joy」,他們在台北打造了一間突破以往傳統印象的女性專屬車店,以女性騎士所需要的個性化配備為主,有舒適的試衣間和齊全的女性車衣、車褲。開幕首月的營收金額就已經突破預期,第二個月更突破預期達到四百萬元。這也是「新錢」。
這些新錢,已經讓這波看似簡單的單車熱背後代表的新生活、新效率、新思維,成為你不能不瞭解的新趨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