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aicc
Basic Member
 

加入日期: Aug 2003
您的住址: Tokyo
文章: 23
通常在一個金融動盪的社會中
貨幣這種作為的交易媒介的實質價值很容易被貶低
相對而言愈是民生必須的有形資產價值愈高(比如天然資源/糧食/土地)
不是應該會這樣嗎
怎麼反而會把貨幣當作是主要避險資產呢?


前輩與版友們假設人民儲蓄的基礎是什麼呢?

以我為例的話
如果我真是消費卷的施行對象,說真的
消費卷我幾乎可以肯定不會賣掉
而且我還會花的一毛不剰
因為我現在生活很辛苦
我很希望身邊有更多的資源可以靈活運用
但也因為我現在生活很辛苦
所以我的消費卷會優先購買生活必需品
而原本購買生活必需品的現金
現在變成我儲蓄的來源
而我儲蓄的目的
是為了購買與投資非幾萬塊才可以獲得的其他資產(如我的上班一定要用到的機車)
以及我的醫療與養家費用
所以
不管是由於何種名目增加我手上的資源(贈與/消費卷/退稅/樂透)
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
因此我前面才會提到”排擠/填補效應”
而事實上”排擠/填補效應”應該不僅止於此
法律邊緣的交易方式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而消費卷的用意如果是在於促進金融流通/活絡市場
那麼借 franklin523 板友描述的經濟循環
消費->廠商生產->工作需求上升->大家有工作就有錢->有錢就消費->
結果應該可以導向人民與政府 所期望的”增加經濟投資改善景氣”
假設版有們您是投資人,且消費卷施行了
您會將手上的資源拿來投資嗎?

也許您的答案可以給小第一個定心丸~
舊 2008-11-18, 12:38 AM #25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aicc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