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免除在不當詮釋下被誤導可能
也避免投資或生涯規劃的錯誤
所以不得不對於經融/財務主動且深入的關心
但是難免有許多問題陷入思考的瓶頸
所以想請教版上有研究的前輩一些問題
就先對於近日的關注議題:
消費卷開始吧~
根據這篇報導的說法華爾街日報
消費緊縮只是通貨緊縮的一個環節,
而消費卷的主要”醫療”對象似乎是消費緊縮,
因此,
消費卷的施行對於解除通貨緊縮甚至景氣是否有幫助呢?
形成幫助的背景因素是否需要建立在某些條件上?
這樣的幫助可以維持多久?
需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根據經濟部10月份的國內外經濟情勢分析
以及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
加上惠譽信評的評估
這些資料似乎顯示未來台灣可能會很辛苦(雖然也有些資料顯示滿樂觀的),
但個人的看法比較保守。
如果未來的發展是提升的,
那消費卷應該是可行的方案。
但如果保守性評估不幸言中,
是否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呢?
根據這篇財政部長的說法
消費卷的資金來源依照優先順序,
1.從歲入收入的預算中挪出這筆資金
2.考慮行政院第二預備金或是附屬單位的預算
3.舉債
又根據今日蕭萬長說法是消費卷的實施可望提升GDP(電視上看到的)
GDP一般而言應該是國民/國內生產毛額,算法是 :
[B]GDP=C+I+G+X-M
國民生產毛額=私人消費+投資+政府消費支出+出口-進口
另一個我不明白的地方在於,
為何消費卷的施行可以提升GDP?
有具體的理論或演算法嗎?
因為不論舉債與否應該都會產生現在進行式的排擠效應,
或是未來式的填補效應。
而這些排擠/填補效應,
也似乎同樣會發生在人民運作手上資源的時候。
比如說本來計畫拿現金買的物品改由消費卷取代後,
手上的現金轉為儲蓄,
以至於市場資金的流通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
只是交易的流程有所改變。
所以一直想不明白,
在各種活絡消費市場的方式中,
消費卷的正面效益與負面影響,實質上到底有哪些?
最後一個問題,
如果消費卷施行了,
是否表示市場投資的前景會變好,
投資人可以進場?
ps.
本篇僅針對GDP / 通貨緊縮 / 消費卷 做學術性探討
請勿延伸至其他議題,
為避免情緒干擾,萬一出現不當言詞時,請版友前輩們忽視它的存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