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visionary_pcdvd
我對CPU架構探討的題目很有興趣,希望大大對上面三題能盡吐所知  至於筆戰能免則免吧,每次吵架過後總覺得自己很無聊,不但浪費時間,心情變得也很差
順便一提我的疑問或觀點:
一、原來科學運算與3D運算也有差別?不都是浮點數運算嗎?還是說其中有牽扯到SIMD單元的執行效能?
二、SRAM 與 先進製程 一直是 Intel 的強項,要比 L2 + L3 的大小及延遲時間,AMD 通常只有吃灰的份。但我很詫異這次 I7 的 L2 縮減到只剩 256K,雖然可能只有遊戲的性能受到影響,因為以 Intel 目前的製程實力,要做出 8M 以上的共享式 L2 根本輕而一舉,難到從原生二核變成原生四核,共享式 L2 遭遇重大瓶頸,非得改放到延遲時間大增的 L3 不可?其實 L3 的速度比起 DRAM 根本快不了多少,稱之為快取似乎有些言過其實了。
|
敝人倒是想到一個陰謀論
Intel很喜歡玩"提升快取容量"當新產品來賣的梗
一方面滿足消費者升級的慾望,一方面逐步拉開對手距離
一個花費鉅資研發的新架構,
通常廠商希望它的壽命越長,才能賺越久以及爭取後續產品研發時間
剛出來的I7姑且可以視為剛出來的C2D
從6系列的2MB,6X50的4MB,4系列的2MB,2系列的1M,9系列的6M/12M..
不難發現Intel很明白的是用L2快取來做產品區隔
其實Intel自己很明白I7 L2快取小,對遊戲的負面衝擊
於是在初代I7推出後的1季或是2季,
便"順應民意"推出L2增量提升版..
一次加一點L2容量,慢慢地與C2D拉開效能差距,完成世代交替
頗有當初P-III過渡到P4時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