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copland
唯識容易執有,般若容易執空。
所以才有那麼多宗派,也是蠻傷腦筋的。 
|
"唯識"和"中觀"可以視作相輔相成,佛教的空正見不容易生起,妄談空義很容易流於斷滅空、惡取空、頑空
其實對空正見的了解是伴隨對業果行相的認識而深入,"緣起性空"使得現在個人的行為有決定未來處境的可能
佛教裡的"增上戒學、增上定學、增上慧學",後兩者的甚深禪定與空性慧,只有基於前者才能培養出來。
關於佛教的"無我",作個小結

五蘊生滅、十二緣起流轉都只在剎那間,其中沒有主宰(我),這種細微變化可以借助現代科學儀器了解一二
要想如實知證就不能只空談佛教的理論了,需要有下手處。
大念處經云:"諸比丘,為眾生之清淨,為度憂悲,為滅苦惱,為得真理,為證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處。"
"身受心法"四念處是"八正道"(四聖諦之"道諦")裡-"正念"的內涵。於一切時,行、住、坐、臥,正念正知
("正念"一詞好像被某xx功搞爛了,佛教的正念是"觀照當下",對於實修有興趣的人建議找找南傳的內觀禪修)
八正道就不繼續聊下去了,在七八區不適合說得太嚴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