囉嗦一下
說佛教"一元論"是有問題的,會帶來如"梵我"、"神我"之類的一因傾向,或將"空性"視為獨立實存
佛教是"非一非異",如同之前所說"無我"是"非常非斷之無我",這並非悖論或詭論,而是如實知見緣起。
唯識系統中由"依他起"妄執自性有而成"遍計所執",斷除"遍計所執"後證成"圓成實";這是從"境無唯識"漸修至"識境皆空"。
唯識為了保存業果種子,安立阿賴耶識為寄存處。然而"中觀"認為從"緣起性空"的角度徹底來說,業之生起,無自性而緣起,
業之壞滅,亦無自性而緣起,即使不需要實有的東西來保存業薰種子,業本身仍會自類相續而不壞失業果。
這還是需要從實修的角度理解,由觀察自身上的五蘊如何輾轉相依,這個流轉的過程稱之為"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在此引用經證: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昔者毘婆尸佛未成正覺時,住菩提所,不久成佛。詣菩提樹下,敷草為座,結跏趺坐,端坐正念。一坐七日,於十二緣起逆、順觀察,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緣無明行乃至緣生有老死,及純大苦聚集。純大苦聚滅。……」如毘娑尸佛,如是尸棄佛,毘濕波浮佛,迦羅迦孫提佛,迦那迦牟尼佛,迦葉佛,亦如是說。」《雜阿含三六九經》
「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來自所覺知,成等正覺,為人演說開示顯發。……此等諸法,法住、法定、法如、法爾,法不離如,法不異如,審諦、真、實、不顛倒。」《雜阿含二九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