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phshine
個人觀點:
樓主提四法印中的「諸行無我」,咱也就「諸行無我」來討論,
而且,他需要是「諸行無我」的說明,咱也就「諸行無我」做一般性說明和比較。
雖然三法印和四法印義理相通,不過為了討論簡便,宜就樓主給的主題討論。
|
現在一般說的四法印通常是再加上"一切皆苦"(或說"有漏皆苦),這應該也可以說是不了解"諸行無我"的結果
樓主提到的笛卡兒"我思故我在"是出自於懷疑世界,自我只能在思想中得到擔保,而為了解除懷疑將"公理"推延至"神",以我之"有限"不能知神之"無限",再反推承認世界。
其實這裡的命題就是"思想的背後有沒有操縱者",關於"無我"(否認不變與永恆的靈魂)是佛教有別於一切哲學與宗教的核心教義,樓主想知道原本的印度佛教如何說法,來參考下面這篇文章吧
以四部阿含經為主綜論原始佛教之我與無我 楊郁文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575-1.htm
http://dblink.ncl.edu.tw/buddha/1e057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