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gary good gun
Amateu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4
文章: 31
引用:
作者hsims
請問林曉培他奶奶不是叫中島友子嗎?
他奶奶不是台灣人嗎? 怎取個日本名子??


皇民化運動
1895年清日甲午戰爭爆發,滿清當局依據與日本當局簽訂的「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及其他附屬島嶼予日本。在日本接收過程中,遭到臺灣當地民眾的強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裝、佃農武裝及原住民武裝紛紛發起暴動,要求日本當局放棄佔領臺灣的野心。如臺灣官紳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臺灣民主國(The Republic Of Formosa),推舉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到後來在日本殖民者的圍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棄原先想法,遷回中國大陸。

此後,日本殖民當局意識到了統治危機,將台灣島上的住民依據族群關係大致分為三級:在臺日本人、臺灣漢人及原住民,等級及享受的權利依次降低和減少。

自1936年日本確定南進政策開始,一直到二次大戰結束的1945年為止,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邁向了另一個階段。該時期因戰爭的需要,日本經濟泥足深陷,全國逐漸進入所謂戰時體制,繼而孤住一擲,發動大東亞戰爭,國力消耗甚鉅,人力物力羅掘俱窮,需要台灣的協助。然而要台灣人「真誠」、「同心協力」,實非台人完全「日本人」化不可。因此,除了取消原來允許的社會運動外,乃由同化政策更進一步,積極從精神上企圖消滅臺人的民族意識,生活上脫離漢民族或南島民族樣式與色彩,全力進行所謂皇民化運動,大倡臺人全面日本化,並全面動員台人參加其戰時工作,一直持續到1945年二戰結束、臺灣轉交中國的國民黨政權為止。本時期可以稱為「皇民化時期」,是「內地化」的極端形式。

皇民化運動係分成二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國民精�**`動員」,重點在於「確立對時局的認識,強化國民意識」。通過各種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致力於消彌台灣人的「祖國」觀念,灌輸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階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運動時期」,主旨在徹底落實日本皇民思想,強調挺身實踐,驅使台灣人為日本帝國盡忠。日本人為強化組織功能,成立各種奉公會團體,台灣人民被迫參加,將運動推向社會的最基層。

臺灣總督府為推動皇民化運動,開始強烈要求台灣人說國語(日語)、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棄台灣民間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社、同時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佈改姓名辦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最後,由於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所需兵員越來越多,日本當局也在1942年開始在臺灣實施陸軍特別志願兵制度、1943年實施海軍特別志願兵制度、並於1945年全面實施徵兵制。

轉自維基百科
歷史都還給老師了唷
舊 2008-09-19, 07:38 PM #173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gary good gun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