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影 子
看來
我們的看法不一樣
我只在意好不好聽
不會管是不是人彈的
還是電腦合成的

|
不是人彈得,對我而言就不好聽了。
但是每個人對好聽定義不同。
有些人,尤其是盲從科學主義者的人,通常都分別不太出來非科學的好聽度。
引用:
作者影 子
小弟一直在想
音可以分成三種(若有錯請指正)
音頻、音色、音調
如果用電腦好好控制
應該大家所說的問題
樂器的品味、感情與個性
應該都可以作出來才對
|
音頻和音調是科學的東西。我相信這個電腦做的出來。
但是音色以現在的科學來講,完全做不出。
鋼琴並沒有這麼明顯,畢竟有能力完全彈出自己的聲音的鋼琴家數得出來。
但是小提琴就不同了。
每一位拉的音色,即使用同一把小提琴、即使用同一把弓,用相同的弦和相同的松香,拉出來的東西就是不同。甚至即使是相同的小提琴家,因為心情也可以拉出完全不同的音色和節奏。
除非今天科技已經發展到人工智慧聰明,也完全發展出電腦有感情,那才有可能做到電腦取代人類的事情。
引用:
作者不要迷戀我
的確差很多 就像帕華落地的演唱會 不但會有大型音箱發出的歌聲 還會有談話聲 風聲 飛機聲
這是電腦無法隨性做出來的
但無所謂 追逐時尚的上流社會人 他們的耳朵有特異功能 會自動過濾雜音
去聽回來後 還是會大力吹捧 層次多高多高 水準多高多高的世界頂尖音樂饗宴 以彰顯他的高品味 如...陳文茜
|
有些人只會把這一種東西丟給 "上流社會耳朵有特異功能"。
或許戶外演奏有很多其他雜音甚至噪音,但是盲從科學主義者的人,是無法了解,音樂不是只有 "音質" 而已。
先不講藝術本身跟音質無關。現場中表演者與聽眾的互動,也是很大的原因大家去聽現場。就如張莎拉講的一樣... 很多人即使有她的 CD 也還是去聽現場。她能從他們的表情、偶爾的肢體感受到當時的氣氛,給她鼓舞或不耐等等的感受帶來每次都不同的表演。
當然,也有很多東西也因商業化的結果而喪失,例如珍珠男 (Perlman) 也曾說過... 有一次他一個禮拜的 10 場演奏全部表演 Paganini 1st Concerto... 拉到後來根本已經沒有感覺了... Pavarotti 在台灣的戶外畢竟並不如很多義大利古城或表演場地的設計(有些很奇特,站在中間講悄悄話馬上傳遍整個場地,而有些甚至在一千年前就有了)。連後來很多聲樂的人都用麥克風在廣場唱也被批評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