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zh.wikipedia.org/wiki/朱可夫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俄文: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公曆1896年12月1日(儒略曆同年11月19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軍事家,政治家,蘇聯元帥,
因其在蘇德戰場上的卓越功勛,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因此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的兩人之一。
戰前歲月
1938年日本軍隊在有蘇聯駐軍的蒙古國和日本扶植建立的滿洲國邊境製造摩擦,朱可夫被派往邊境,組織對日軍事部署。
1939年5月諾門罕戰役爆發,在朱可夫指揮下,蘇聯軍隊大量使用裝甲兵,進行閃電戰似的立體機動作戰,最終合圍日軍,取得勝利。這一戰役由於遠離歐洲主戰場,所以不被人注意,但是這一戰役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日本放棄了北進的意圖,而將主要用兵方向定在東南亞,使得蘇聯在二戰中避免腹背受敵的局面。朱可夫因在這次戰役中的傑出指揮被授予蘇聯英雄稱號。1940年朱可夫被授予大將軍銜,隨後被任命為蘇軍總參謀長。
二戰輝煌
在總參謀長任上,朱可夫主要任務是提出防禦德國攻擊的計劃。隨著原蘇聯的秘密檔案的解密,某些歷史學家認為朱可夫曾在1941年5月提出先發制人的進攻德國的方案,但是被斯大林否決了。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蘇軍潰敗。朱可夫簽署了要求蘇聯紅軍立即組織反擊的命令,但沒有效果。
德軍長驅直入後,重點進攻基輔。朱可夫經過判斷,提出應該撤出基輔,避免被德軍合圍而引起更大損失。他的這一觀點和直率的性格使他與斯大林發生衝突,被任命為預備軍司令員,由沙波什尼科夫接任總參謀長。朱可夫在預備軍司令員任上組織了葉利尼亞反擊戰穩定了當地的戰線。
9月列寧格勒告急。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被任命為大本營代表,前往列寧格勒,從此開始了他各地協調指揮的序幕,也因此被稱為「救火隊長」。朱可夫到達列寧格勒之後,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帶動下屬,合理利用了有效的兵力進行重點防禦與反擊,穩定住了防線。10月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朱可夫調回莫斯科代替鐵木辛哥組織莫斯科保衛戰。12月保衛戰結束,德軍退出莫斯科周邊地區。
1942年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被派往斯大林格勒前線。一般認為他和華西列夫斯基共同策划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但也有研究者認為這段時間朱可夫主要策劃維亞濟馬方向的無果的攻擊行動,而在他的回憶錄中搶奪華西列夫斯基的功勞。1943年他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庫爾斯克戰役。而前線總指揮羅科索夫斯基則回憶說朱可夫並未參與庫爾斯克戰役的決策,他的作用被大大誇大了。1944年朱可夫作為大本營代表協調組織了代號為「巴格拉季昂」的白俄羅斯戰役。1945年作為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率軍攻克柏林。
戰後歲月
戰後,由於戰功顯赫和自身性格的缺點,朱可夫遭到斯大林的猜忌。1946年索科洛夫斯基接替他任駐德蘇軍司令。1947年遭到斯大林指責,被派到遠離莫斯科的敖德薩軍區任司令員,後來又貶到戰略位置更加次要的烏拉爾軍區任司令員。1953年朱可夫被召回莫斯科,但斯大林隨即去世,所以無從證實朱可夫被召回的原因。1953年朱可夫參與逮捕貝利亞的行動,因此成為國防部第一副部長。1955年任蘇聯國防部部長。1956年朱可夫負責制定了入侵匈牙利的計劃。
1957年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布爾加寧等人發生矛盾,後者在主席團會議上要求赫魯曉夫辭職,赫魯曉夫要求召開黨中央全體會議。朱可夫支持赫魯曉夫,派軍用飛機將所有中央委員接到莫斯科,並做了有力的發言指責莫洛托夫等人參與斯大林的清洗運動,從而鞏固了赫魯曉夫的位置。赫魯曉夫隨之感覺朱可夫的威脅,解除了他的國防部長職務。
赫魯曉夫下臺後,朱可夫才又重新被提起。閒居的朱可夫著有《回憶與思考》、《在保衛首都的戰鬥中》、《庫爾斯克突出部》、《在柏林方向上》等軍事著作,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的許多著名戰役,並闡述他的軍事思想。1974年朱可夫去世,葬於紅場克里姆林宮牆下。
榮譽
朱可夫在從士兵到元帥的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獲得過四次蘇聯英雄稱號(1939.8.29,1944.7.29,1945.6.1,1956.12.1),這在蘇聯歷史上僅有兩人(另一人是對勳章有執著狂的蘇共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同時也是獲得兩次勝利勳章的三個人之一(其他兩人是斯大林和華西列夫斯基。除此之外,還獲得列寧勳章6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圖瓦共和國「共和國」勳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1969),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
http://en.wikipedia.org/wiki/Georgy_Zhuk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