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是對文義解釋不同.....
跟過往歷史去比較,效能有進步,功耗有降低, 那是產品發展必然會有的. 這個大家都知道.應該不用提.
但我是指同一個時間點, 廠商要以效能稱霸為目標, 就不可能同時也達成低功耗.
想要做最節能, 它與同時期其他卡相比一定效能普普.
故是指同時代內的取捨, 非與其他舊卡相比.
CPU廠商要生存, 當然繼續出產品. 即使很多人仍然盲目的認為升級CPU就是效能解藥.
剛好繼續肥了CPU廠, 主機板廠也樂得繼續做新產品. 對於商用市場, 龐雜的資料量,
的確有更強大的運算力在商業需求上, 但是如果已經是高階多核CPU的個人用戶,
目前IO瓶頸很可能是在硬碟(相信對多數人而言適用), 理論也不需要說太多.
仔細長期紀錄觀察一下您自己電腦的CPU使用率就知道您的CPU有多~~閑了
(除非參加WCG之類的科學計畫去跑程式分析讓CPU滿載)
在硬碟相關討論區爬一下文也可以發現, 系統碟從單碟7200轉改用萬轉暴龍RAID 0
也會比你CPU從單顆E6300整台換去QX9775 X2都還有更明顯使用感覺上的效能提升.
很多實例垂手可得. ~參考~
引用:
作者jcser317
[QUOTE=Raziel]等價交換原則.....要高效能又要低功耗, 這是兩個互斥的道路.
當然不是互斥的道路..
非但不是, 而且業界還一直朝高效能又要低功耗的路上來走..
從CPU到顯卡都是..
請問現在的8800GT/3870比之前的吃電怪獸7950GX2/1950XTX
功耗低了多少? 效能又提高多少?
如何做到的? 就是縮小製程啊...
不然業界從當初.90一直縮到現今的.55在縮假的嗎?
電腦的效能瓶頸也是在IO上, CPU已經是其次.
效能瓶頸在I/O上是沒錯, 可是CPU並不是其次
這點我不知道怎麼解釋, 請會解釋的大大出來幫說一下
我只知道CPU效能是最主要的, I/O倒是其次
舉例不是很適合但實際的例子來說, 一台沒有I/O效能瓶頸的P3, 跟一台現在一般雙核那個快? I/O假設跟P3用一樣的好了..
CPU效能提高是必要的, 不然廠商/消費者一直要出更高效能的CPU做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