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則新聞因為貼近我們的民生問題在PCDVD七八區引起很大的迴響,就是
這一年 糕餅業倒掉600多家
<節錄>短短一年來,麵粉、奶油、奶粉等原物料價格都漲了一倍多,全台歇業倒閉的糕餅業者六百多家。有些為了反映成本調高產品價格,但仍有部分業者為避免產品漲價嚇走消費者,只好自行吸收成本咬牙苦撐。...
原本的討論串焦點是在物價上漲的影響,我想談的卻是這個報導本身,所以另開討論串。
同是餐飲業,對物價上漲的影響感同身受,也不否認景氣的確不好,但是我對這篇報導極欲引起民生凋敝這樣的作為頗有疑慮,因為這個數字顯有誤導之嫌。
餐飲業的壽命本來就短(請參見拙作"
高雄市餐飲業平均壽命 "),然而在"去年倒掉六百家"這個數字背後,我也想知道,那前年倒掉幾家?五百?七百?更早呢?
另外,仔細看每個縣市倒掉的數量又另有玄機,大致來說,每個縣市倒掉的大約十家到二十家,唯讀有三個區域除外,就是台北縣的兩百家、台中縣的一百二十家和屏東縣的一百家。這個數字極端異常的數字就很耐人尋味,北縣的人口不到鄰近的台北市的十倍,為什麼卻倒掉十倍之多?會不會是惡性競爭?同樣的,台中縣和屏東縣依照人口比例,這個數字也很詭異,我倒是很懷疑倒掉這麼多家,會不會是因為去年85度C這類的咖啡蛋糕業大行其道的蛋塔效應?然而從這篇報導看不出端睨,只能順著記者的訪問下一個結論:物價上漲引起大量倒閉。
扣掉這些數字,其實以平均每個縣市倒掉10-30家來算,整體數字剩下兩百多,看起來就沒那麼嚇人。但是這個數字還是一樣得和我提過的另一個數字做比較,就是歷年來的倒掉的數字做比較,而且如果要和原物料扯上關係,另外還必須對這些數字作相依性的分析。
再強調一次,我不是否認這個新聞是假的,只是質疑媒體數字給的太浮濫、結論又下的太獨斷。這幾年報業倒了也不少,難道我們也可以隨便做做訪問,然後下個標題,"記者太腦殘 報業急速凋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