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nzcym
*停權中*
 

加入日期: May 2002
文章: 875
引用:
作者飯糰老頭
看完整篇就這句話最實在
潛艦才是航母的殺手
話說回來
世界上有航母的國家
絕大都是侵略者
沒辦法呀
有殖民地要照顧
中國人只要把他的沿海顧好就好
包括別讓台灣跑掉
他根本不須要航母
倒是真的須要核導彈
歷史的因素他必須如此
一個清朝任人宰割
現在誰敢再去割看看
現在想想
當初老蔣丟掉大陸也許對中國才是對的
依國民黨對美國人的懦弱
如果現在中國還是中華民國在管
可能連鳥彈一顆也沒有

老蔣對敵人以德報怨, 對自家人以怨報德 (楊虎城全家槍決, 張學良終身監禁). 的確不是啥適合做大事/當領導人的料子.
********************************************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344393
昔日高官們的後代

國府早年「三公」級的黨政高官的後代子孫,如今安在?這些昔日的貴胄之後,今天固然都已經枝開葉散,但可能是代溝關係,和父祖輩的關係日漸疏離,難免發生一些令人不可思議且哭笑不得的場面。

毛人鳳楊虎城子輩 -- 酒酣間不提上代仇
  在國府撤退台灣之前,蔣介石曾下令軍統特務頭子毛人鳳,指示他要手下人員,把監禁在重慶的楊虎城和他的全家家人就地「解決」。楊虎城曾經和張學良發動武裝扣押蔣介石的「兵諫」行動,張、楊因而是蔣介石這輩子最痛恨的兩個人。張學良因為和宋美齡有過「一段情」,算起來是「老朋友」關係,有蔣介石的枕邊人宋美齡力保,國府特務集團不敢動張學良一根汗毛,可楊虎城就沒有張學良的這個福氣了。毛人鳳接到蔣介石的格殺令,心想這是報答「委座」── 蔣介石的最佳時機,焉能輕易錯過,隨即派軍統特務,趁著共軍進城之前,把楊虎城一家四口殺死。

  戴笠死後,毛人鳳成為國府情報頭子。照說,楊家和毛人鳳家有殺父滅門之仇,但是,毛人鳳並未向子弟詳細講述過去在大陸時期所做所為,因此毛家孩子們也搞不清楚父親過去做過什麼慘絕人寰的狠心事。等到毛人鳳故世多年,台灣解嚴了,兩岸也開放了,前些年,在海內外科技界頗有名望的毛人鳳兒子毛渝南,和楊虎城的公子楊拯民在北京見面,楊拯民以地主身分宴請毛渝南等海內外友人。酒酣耳熱,稱兄道弟,一桌客人大家喝酒都喝得很盡興,楊拯民當然知道毛渝南就是國府特務頭子毛人鳳的兒子,但是,楊氏心知肚明,那已是上一代的恩怨,和下一代子孫風馬牛不相干,故而席間並未提及傷心往事。可是,毛渝南卻完全不曉得楊拯民的父親楊虎城夫婦和兩個兄弟,是死在軍統特務之手,直到聚會散局之後,聽到友人提起,才恍然大悟。
********************************************

批評完了不長進的老蔣; 回頭看看對岸是怎麼做事的吧! 龜兔賽跑, 愚公移山 ... 有志者事竟成!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 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 人家老共今天的地位可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也不是靠著俄國關說來的. 意志決定了實力, 實力決定了地位 ...一切.
********************************************
http://www.takungpao.com:82/news/07/06/20/ZM-753930.htm
專家憶氫彈: 落後中國法總統拍桌 2007-6-20
【大公網訊】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的蘑菇雲在西部升起,無數國人為之動容。為了紀念40年前的壯舉,北京晨報記者專訪了兩彈一星歷史研究會顧問、原核工業部辦公廳主任李鷹翔,回憶起當年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一幕幕歷歷在目的往事仍令他激動不已。

氫彈研發揭秘 -- 中國研製氫彈比美國少用4年半
「原子彈爆炸後,氫彈技術的研製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李鷹翔回憶說,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中國拿到了核大國俱樂部的「入場券」。但氫彈的研製,無論在理論上還是製造技術上都比原子彈更為複雜。「跟原子彈相比,氫彈絕不僅僅是量上的突破,而是質的變化,是原理的突破。」但是中國人還是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從原子彈到氫彈的突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周總理就提出要求:力爭於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試驗。而中國科學家卻出人意料地將這一時間提前了。美國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用了7年零3個月,英國用了4年零7個月,蘇聯是6年零3個月,法國是8年零6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零8個月。「這一速度當時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為什麼中國能搞得這麼快,這在世界科技界成了一個謎。」

中國是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原子彈的國家,而氫彈卻搶在了法國前面,成為世界第四。「當年中國爆炸第一顆氫彈的消息傳到法國後,法國科學界和政界都感到十分驚詫。當時的戴高樂總統為此大發雷霆,他把原子能總署的官員和主要科學家叫到他的辦公室,拍著桌子質問為什麼法國的氫彈遲遲搞不出來,而讓中國人搶在前面了。在場的人都無言以對,因為誰也解釋不出中國這麼快研製出氫彈的原因。」

從「全民辦鈾礦」到「技術民主」
如果說原子彈的成功還部分借鑒了前蘇聯的經驗,有前蘇聯專家幫助的成分,那麼氫彈的成功則是在外界對我國絕對保密的情況下,白手起家創造出來的奇跡。對此,李鷹翔有他的一套解釋,他說首先有中央決策者的指示,毛主席特別要求「原子彈要有,氫彈也要快」。「另外有一點全世界都不得不承認,中國人真是聰明。」雖然當時我國的綜合國力尚不強,但中國科學家的頭腦卻毫不遜色,當時的王淦昌、於敏等一批國家各領域的頂尖科學家都被彙聚到核武器研製中來。有一項統計資料顯示:當時鄧稼先,34歲;朱光亞,34歲;周光召,32歲;歐陽予,31歲……這些後來成為中國核工業棟梁的功臣,當初投身核工業時都不過30歲出頭。「這些科學家當中,很多人後來都成了科技界的領導人才。」

1958年,正在全國搞「大躍進」的時候,提出了「全民辦鈾礦」、「大家辦原子能科學」的口號。後來反觀這兩個口號雖然有大躍進不切實際的成分,但是好處還是很多的。通過「全民辦鈾礦」積累了一定技術力量和專家隊伍。而氫彈研製前的「技術民主」更是把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變成了可能。李鷹翔說,「技術民主」是中國科技界的一個非常好的傳統,類似於「頭腦風暴」,大家坐在一起,有老科學家,有剛畢業的年輕大學生,有中層技術骨幹,大家平等地進行討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這里沒有學術權威,只有科技工作者。不管是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是負責制造工作的技術工人,都可以到黑板上寫出自己的想法,彙聚科學思想的火花。

「現在一些院士有時候一講到這個事情,還是很興奮。他們當中有老一輩的如王淦昌等,也有年輕一些的,如朱光亞、鄧稼先等,這些專家都已經有很深的科學造詣,但是誰也沒有見過氫彈,誰也沒有研究過氫彈,氫彈對於他們來說是個未知世界,這個未知世界怎麼去探索?他們心里也是沒底的。所以,‘技術民主’、走群眾路線這個辦法是最能激發潛能和積極性的。」李鷹翔激動地說,40年後重新回憶氫彈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兩彈精神今天仍然是取得成功的法寶。

氫彈爆炸紀實--一年中「良辰吉日」並不多
其實早在1966年12月28日,中國就進行了氫彈的原理試驗,不過當時只對外宣稱「我國又成功進行了一次新的核子試驗。」李鷹翔說,氫彈爆炸的日子在科學家快馬加鞭的工作下被一再提前,「周總理曾提出力爭在1968年進行氫彈裝置試驗,科學家把這一時間提前了,聶榮臻元帥提出爭取在1967年國慶日前完成,又被科學家提前了。科學家搞的實在太快。」氫彈爆炸的具體日期如何選擇?李鷹翔說,其中一個主要因素就是天氣。因為高原的天氣變化無常,一年當中找到適宜的「良辰吉日」並不容易。「因為是由飛機空投氫彈,所以首先要考慮天氣是否適宜飛機飛行,另外高原風沙天氣多,也不能因為風沙影響了投彈的視野。當時的氣象設備雖說比不上現在的,但它還是能精確地推算出哪一天的天氣最適宜。」

忘記投彈爆炸遲了20分鐘
1967年6月17日空投試驗當日,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7時40分,執行空投任務的駕駛員徐克江機組已經起飛,按預定計劃應于8時整進行氫彈空爆試驗。8時左右,飛機的轟鳴聲由遠及近接近目標,人們都屏住呼吸翹首以盼。李鷹翔告訴記者,因為爆炸威力非常大,飛機投下氫彈後需要立即飛離該區域,否則有被氫彈的巨大衝擊波衝擊的危險。可8時整,空投氫彈的飛機到達預定空域,卻沒有投下氫彈,拐了個彎飛走了。「怎麼回事?」親臨指揮中心的聶榮臻元帥問,空軍指揮員報告說:「飛行員操作中少了一個動作,請求再飛一圈。」過了20分鐘,轟-6飛機再次飛臨預定空域,在預定高度,投下了中國第一顆全當量氫彈,氫彈爆炸產生的巨大火光儼然又一顆太陽。多年之後,這架飛機上負責投彈的第一領航員孫福長回憶說,少的這一個動作就是「忘了按自動投擲器」。他說,由於執行的任務萬分重要,心情比較緊張,他在心中還一直默念毛主席語錄,影響了注意力,所以飛臨指定區域時忘了按下自動投擲器。

氫彈基地解密--孩子以為爸爸是挖煤的
「可以說氫彈研製的保密工作是滴水不漏。」李鷹翔告訴記者,還在原子彈和氫彈理論準備的同時,遠在青海金銀灘草原,一個名為221廠的基地已經開始建設。221基地是我國第一個核武器工廠。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都是從221基地研製組裝後運往西部試驗場的。1958年,有關部門組成了研究基地選址小組,先後在四川、甘肅、青海三省選點。最後經過比較,選址小組還是覺得青海省海晏縣的金銀灘草原較為合適,並且易於移民。1963年前後,生產和實驗部門先後遷往青海研究基地。1964年上半年,北京核武器研究所的其餘部分也先後遷往青海。至此,我國第一支核武器研究力量就都集中到了青海221基地。

今年70歲的王菁珩是221基地的前廠長。他見證了當年奔赴高原為我國兩彈研製貢獻青春的一批年輕人的付出和奮鬥。1960年,他從一所名牌大學畢業後不久,就接到通知到「前方」去。前方在哪兒?西寧。叫什麼單位?青海省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上個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大批科研人員和技術工人從北京的科研院所,東北的軍工企業奔赴221基地。在當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即將從事的事業事關國家機密。但是,在他們以後的人生中,始終都在遵守著一個原則,那就是「不該問的不要問,知道的也不要說」。所有有關氫彈的事,他們都對家人守口如瓶,有人回到家,孩子問在哪工作,說在礦區工作,孩子看爸爸曬得很黑,就問爸爸是不是挖煤炭的?而在221廠內部,保密也是無處不在。「從這個車間到那個車間都是不能隨便通行的,每個人只能持有規定車間的通行證,在當時這樣的‘鐵路員警各管一段’非常普遍,而全廠通行的通行證只有幾位科學家和領導才有。」

曾為一級科學家準備地下掩體
李鷹翔說,前不久剛剛解密的221廠地下指揮中心實際是一個地下掩體,「考慮到戰備需要,遇到緊急情況時,一定要盡全力保護這些國寶級的科學家,地下掩體就是為疏散科學家而修建的。」從建成開始,它只使用過兩次,分別是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前的演習。「當時一旦遇到情況,王淦昌、郭永懷、彭桓武等科學家就可以疏散到掩體中,里面有通風、發電裝置,還有通訊保障裝置。」李鷹翔說,對氫彈和原子彈的問題,所有參與者都知道它的絕密性,直到第一顆氫彈爆炸20年後的1987年,才出版了一本名叫《當代中國的核工業》的書,這才算是第一次「解密」,向社會公開披露了氫彈和原子彈的一些情況和細節。「這本書在國內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但是在國外大使館和情報部門很多人都有這本書。」

中評社19日轉載北京晨報
********************************************
舊 2008-01-18, 05:25 AM #7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nzcym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