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lite Member
|
補充樓上說的.
嚴格說來.....PI要快,除了更有效的CPU架構能帶來進步,基本上是拼時脈(記憶體參數也有點幫助).
未來的趨勢是多核心, "總運算力"這件事在PI上是看不到的. 對CPU"強"的新定義已跟不上.
跑13秒的四核再怎樣也比跑12.5秒的雙核要能輸出更多運算資源.
從早期的幾十秒,到目前的破十秒內,PI數據也無法給用戶直覺的參考.
60秒 vs 55秒的效能差距, 與15秒 vs 10秒之間的效能差距, 兩者可是天差地遠.
沒有辦法判斷"PI進步多少秒=總效能提升多少" 只能粗分的比出 "誰的單線程比較快" 而已.
現在破十秒之後,相信不算短的時間大家的天花板是9.x秒, 縮到以0.0x秒作為差距的比較.
要進到8字頭,我看還是等原生四核Nehalem甚至32nm的CPU看看有沒有一絲絲希望.
說這些是要突顯:未來更高效能的主機板/零組件設定的誤差值可能都要小過PI的測試值誤差.
有那麼一天,大家在比說我的PI 8.021秒比你的8.121秒效能好很多唷....我大概會感到無言
作為隨手可得的免費工具,要求是不能太多沒錯,要對應出秒數與效能/運算力的關係,PI未來會越來越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