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ent Member
|
這五大弊病抽絲剝繭,投資人、主管單位和業者都各有責任。
輔大金融所教授葉銀華指出,許多投資人只在乎投信公司是否賺錢,不在乎誠信有瑕疵。在台灣,誠信明顯出問題的公司,只要能幫投資人賺錢,投資人照樣支持,造成市場上劣幣逐良幣的畸形現象,甚至變相支持業者往下沈淪,製造更大風險。
去年12月證期會公布解除前群益投信經理人李興亞職務,因為他涉嫌用人頭戶投資股票後,又利用自己管理的基金,拉抬個人投資股票價格,等於是用大眾的錢炒股票,賺自己的錢。
許多基金經理人聽到後第一反應,「怎麼這麼笨,用自己親戚的人頭戶!」「被抓到的金額『只有』100萬!」只取笑他作弊手法不高明,卻毫無是非倫理的反省。
一位今年27歲面龐清麗的女基金經理人,國內一流大學財金科系畢業,大學一畢業就獲得老闆的賞識,掛主管的名,操控幾十億資金。她覺得自己很聰明,「我用大學好朋友名字開戶。」
群益投信不是第一次發生管理瑕疵,民國八十六年,群益投信總經理葉志勇,同樣也因證期會調查涉及利益衝突,主動請辭。但去年底止,群益投信管理資產規模高達 1378億,仍是市場上前三大投信,「主管機關辦你,投資人用錢挺你,」一位從來不買國內投信基金的證券公司副總經理講得很露骨,但也讓人深思。
一家投資群益投信基金的中小企業財務長,一月份忙著年底結算,不以為意地說,「投信公司都如此?現在太平盛世,發生危機太遙遠,萬一真有問題,看誰跑得快!」
主管機關對於投信界亂象,顯得有心無力。主管投信公司是證期會第四組,共有28個人,比投信投顧公會30位專職員工還少。
早上九點不到,踏進新生南路證期會大樓,八樓政風室隔壁,是主管台灣43家證券投資信託公司、208家證券投資顧問公司的第四組辦公室。
大片寶藍隔板方正地隔出略顯侷促的辦公單位。一大早,組裡長官正在接投資人抱怨電話,「電視台投顧老師亂報明牌,政府怎麼不抓?為什麼不撤照?」
陳設簡單的辦公室裡,沒看到電視機和證券公司必備的雙螢幕股市交易電腦資訊系統。「長官怕我們上班時間亂看電視,」一位官員解釋。
十年內投信公司家數成長10倍,基金規模成長35倍,但證期會監管人力沒有增加。費用甚至還被削減,由一九九二年的業務費用7400萬,減至6000萬,今年立法院還準備再刪500萬。
為什麼一再刪減主管單位預算,不給人,不給錢?「不能不令人懷疑,這是不是強盜利益集團運用影響力刪減治安單位預算?」一位投資人憤憤不平。
因預算緊縮,證期會辦公室裡,打外線電話三分鐘就會斷線。相較下,只有30位員工,員工數只有證期會五分之一的投信投顧公會,一年的預算則約5000萬,和證期會不相上下。
投信投顧公會長春路新辦公室,去年花1億2千萬元買下的新會址,有大理石牆面的堂皇門面,剛裝潢好不久的牆面,還散發原木特有的氣味。進門口的桌上堆滿隨身碟、CD音響禮品,「這是開春記者會的禮品,」負責公關的先生說。
證期會裡,170公分、55公斤,瘦高身材,穿著棗紅套裝、短直髮的證期會副主委鍾慧貞過去是四組組長,也是投信界聞之色變的「鐵娘子」。當年大動作查前群益總經理葉志勇,以及這次全面普查投信業務,都是由她領軍。
「查清楚,讓好人出頭對投信業是利多,」她信心喊話,但也承認利益團體壓力很大。
不只主管機關人力資源不足,現有法令罰責,更不足以嚇阻投信從業人員賺取非法利潤。
譬如,根據證交法178條,對投信公司不當業務最重的罰款,只有12萬到60萬元,累計可罰120萬,對於獲利上億的投信公司來說,根本是九牛一毛,和國外金融犯罪所付出上億美元的天文數字更是天差地遠。
一九九九年,前法華理農投信董事長兼總經理、立委郭廷才之子郭佳誠,涉及將該公司定存重複質借,並挪為己用的弊案,四年後的現在,高等法院已判無罪,目前還在最高法院審理。
不擇手段「拚經濟」的後果
過年前,趕在立法院休會最後一天,三讀通過金融七法修正案,大幅提高金融犯罪刑責,刑期可重達七年以上,罰金可上億等。但是否能在執行面達到嚇阻、以及符合社會正義成效,仍待觀察。
目前投資人的成熟度、投資人保護相關法令、政府監理能力等,已存在的問題都還沒辦法解決。但前年下半年開始,證期會陸續開放投信經營許多新產品,包括保本基金、避險基金、組合基金、外幣計價的海外基金等。
「開放幅度很大,老實說,只擔心業者的人才和能力不足,」鍾慧貞說。
人才不知道在哪裡,配套措施也不完善,但政府在拚經濟和要與國際接軌壓力下,開放大浪一個接一個打來。「簡直胡亂開放一通,」一位中小企業負責人不滿地說。
證券投資信託和顧問法已在行政院審議,財政部新聞稿寫著,「為全力配合陳總統『拚經濟』宣示,逐步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金融管理中心……『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法』朝向更開放、自由的跨業經營方向。」
不只業界人才不足,主管機關的人力也嚴重短缺。證期會愈來愈依賴業者自己組成的公會利益團體來「自律」。但以台灣目前業界的誠信和專業表現,球員兼裁判的角色扮演讓人擔心。
包括,擬訂相關法案、投信投顧人員資格考試、審查代客操作資格、幫忙蒐集美國共同基金醜聞資料並翻成中文等,目前都是同業公會一手包辦。未來,在投信投顧法草案中,甚至賦予公會審核新基金、對業者停業處分等新的權力。
在金融市場,台灣正積極往「和國際接軌」路走,以為只要開放,就能與國際同步。一月財政部新春記者會上,部長林全表示,「開放讓業者更有效率經營,從產業發展看,沒什麼不好,其他國家也是如此,應尊重市場趨勢。」
但政府只管開放,卻不制訂配套方法,被批評為「不負責任」、「討好既得利益大戶」。台灣金融自由化的腳步緊追國際潮流同時,保護投資人的措施卻遠遠落後。
去年美國爆發共同基金弊案不到半年,美國財金主管和司法體系在很短時間,替投資人守住正義。
不只如此,投資人損失的錢也必須如數償還。知名的美國大聯資產管理公司(Alliance)付出2億多美元和司法單位達成和解,和解額超過大聯公司去年獲利一半以上。這幾年在台灣十分活躍的駿利資產管理公司(Janus)也同意賠償散戶投資人的損失3500萬美元。
但台灣呢?產業競爭愈來愈嚴酷,一般投資人如何自保?
「以前投信公司是拿小刀和劍比賽,以後是拿槍和原子彈比賽,」復華投信副總經理楊智淵形容競爭的程度。
在殺傷力愈來愈大的市場,最弱勢的還是散戶投資人。因為一般大眾,也就是薪資所得的納稅義務人,不但投資時資訊落後會賠錢,未來假如投信公司真的經營不善出了問題,還要負責善後。
「不會有問題的,就算有問題,郵匯儲金和中央銀行不會坐視不管……。你不要拿錄音機,拿錄音機我就不講了,」帶著厚厚眼鏡、略微拘謹,今年33歲就管理60億規模資金的基金經理人,穿著整齊的西裝,談起投信公司的弊病時,理所當然地吃定政府。
共同基金的規模已經大到「不能倒」,但政府在危機沒有爆發前還是把利於產業發展的「開放」政策擺在大眾權益前面。
「投資人保護,我們也一直往進步市場的標準努力,」財政部長林全回答關於投資人保護政策,比起滔滔暢談金融開放政策,明顯地遠較抽象和簡短。
目前來看,改革現有基金操作的弊病,同時提出投資人保護政策,其實比「開放」,更需要明確時間表。
否則,吃人的基金市場,影響的將不只是投資人,所有的納稅義務人都可能要付出慘痛代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