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好幾天....
有些話還是想說出來比較不會內傷...
台灣北部人的口味or飲用習慣,
是以香氣為主,或者是該說跟北部早年多種植包種茶有關,
所以在泡水的耐泡程度方面,的確是5到6泡就差不多可以換了...
南部人則以口感or稱之為喝起來的順口度為主,
而且有泡大壺茶的習慣,因為南部熱,茶葉的止渴潤喉必須要有相當的效果

茶葉的耐泡頗高,能到7到8泡沒問題...
至於中部人就很貓毛(台語)了,又要香氣,又要口感...
所以北部的飲用習慣大多以生茶(青茶?)輕發酵茶為主,
南部的則以烏龍茶以及其他發酵程度較高的茶葉為大宗,
中部曾以所謂的半生熟的茶(原是青茶,透過烘碚製作)為主,
目前不明?
想跟那個樓上的夢畫說...
烘茶是有方法的,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其中是有計算公式的,
什麼溫度,走怎麼的火,行什麼茶路,
那些比賽茶漫天叫價的,你們有看過沒比賽的茶,一斤(是台斤不是公斤喔)2萬的,
還是打折過的,買的人還不嫌貴
焦化的茶不要喝,是有焦味的不要喝吧...
我這有培到碳化的老茶咧...

喝這個還能養生耶
不是說叫碳培就比較高檔,
某些不懂原理的店家,只是把茶葉放在碳爐上燻燻木炭味而已
看了真是吐血...
這是分格線..............................................
之前,四月底,
某天,回去看我那個生活過得像老爺的老爹,
正在試茶....
爹:你來喝喝看,這個要去比賽的...(裝酷中)
睡:喔....(喝了一口),舌頭有點麻耶....火味還很重耶....
爹:廢話

,哪個參加比賽的茶火味會輕的(告非,我被罵了...),有些還火味到會苦,不過,那就是失敗了...
睡:喔...

是這樣喔...(我怎麼會知道,我又沒在店裡幫忙...

)
還是分格線...................................................
以上很多內容都是靠過去的記憶寫出來的,
如果有誤,請多包涵,
至於superscalar給的連結,關於對岸的茶,
我雖然喝過,實在是無法說什麼,
就像台灣北中南的飲用偏好不同,
對岸的飲用習慣也和我們有些差異,
而且在製作手法有很多不同點,
雖然說近年來,有很多人過去對岸教怎麼做茶,
還是提一下我那老爹的講法...
對岸喝茶重的是氣?喝起來會舒爽?(這是我爸講的,不能理解...

)
台灣重口感...
兩岸的喝茶觀點大不同....
以上僅供參考,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