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你自己。」
——德爾菲(Delphi)阿波羅神殿入口刻文
一個人或許能夠改變世界,但是他得先改變自己。
自《蜘蛛人2》於三年前獲得空前的轟動以來,全世界的漫畫迷及影迷們最為期待的,當然便是新的續集的推出。在第二集不論在劇情、人物、特效等各方面都大大地超越了前集的規模、並且博得廣大觀眾的掌聲與好評後,導演山姆.雷米及所有演職員,如今在新的一集中所需面對的最大問題,便是如何超越前集的水準。
而這個問題,正好就是這最新的一集中,所討論的主題:「最大的敵人便是自己。」(“The greatest enemy lies within.”)
漫畫英雄人物的「自我」身份問題,永遠都是值得大幅討論的題材。英雄們頭戴面罩,是隱藏自我,還是找尋自我?是化身成他者,亦或是作自己?這些問題,不僅故事角色每每總是為其困惑,觀眾也往往得從各種作者所提供的蛛絲馬跡中,試圖找出端倪。
於是我們看見這集的眾多主要角色,正派或反派,全都走在這個「尋找自我」的迷陣中,渴望找到出口。觀眾可能抱怨本集中蜘蛛人出現的次數太少,然而不妨想想:彼得.帕克和蜘蛛人,哪一個才是真正的自我?或者,當蜘蛛人被外星物質附身,成為黑衣蜘蛛人後,他內心中所壓抑的自我,才算是真正地爆發出來了,就如同片中報紙上出現的標題一般,「蜘蛛人現出(邪惡)本性」?
這些角色的自我掙扎,也一再影響了他們自己,以及周遭的人的生活。配樂家丹尼.葉夫曼為黑衣蜘蛛人所譜寫的全新主題曲,令人想起當年其為提姆.波頓的《蝙蝠俠》,所做的主題曲。在雄渾帶著詭異的樂聲下,也彷彿令人想起那同為身披黑衣,卻隸屬不同經紀公司的同行,也同樣為了自我而掙扎徘徊。蝙蝠俠迷惘於自己究竟是正義的維護者,還是暴力的復仇者?黑暗武士最後決定將那個「復仇者」的自我,轉化為行俠仗義的自我身上。而蜘蛛人的黑色自我,則不但影響了彼得.帕克的一舉一動,也影響了他和瑪莉珍的感情。哈利.奧斯朋的自我,也隨著失憶和毀容前後,在為父報仇和友情萬歲間來回拉扯。
編導在處理人物的內心掙扎處,運用了一些小技巧,以加強角色的選擇與親情的羈絆。這些小技巧就是道具的安排。梅嬸傳給彼得的婚戒、哈利父親留下的綠惡魔面具、沙人女兒相片項鍊。這些小道具或許不起眼,卻是引發角色內心衝突、或是喚醒角色內在良心的重要依據。彼得一直得要維護戒指,一方面那是梅嬸傳給他的戒指,另一方面也將是他用來向瑪莉珍求婚的戒指。戒指象徵的是梅嬸和瑪莉珍對於彼得的愛。哈利父親的面具,儘管在片中只是短暫出現數秒,也約略象徵了哈利在親情和友情間的徘徊。沙人女兒的相片項鍊,則是一再地於沙人犯案,乃至最後懺悔的過程中,象徵著他的良心。
片中對於自我掙扎,較無顯著著墨的,則是在蜘蛛人脫離黑色物質,繼而成為新宿主的報社攝影師艾迪。他幾近毫不猶豫地擁抱該物質,成為毒怪,甚至直到最後仍不願放棄。他或許作了忠於自我的選擇,但卻未做任何掙扎。沙人弗林.馬可至少尚有一點善惡的掙扎,艾迪則無,形同為劇中其他角色的戲份所瓜分,為本集可惜的一點。
若以自我的掙扎作為主題,則《蜘蛛人3》在刻畫主角群的心理衝突上,儘管因角色眾多而略顯分崩離析,但仍尚算成功。如何面對自我的挑戰,同時還能忠於自我,相信不論對於片中角色、扮演他們的演員、編導及其他職員、甚或是戲院裡的觀眾,也都是幾乎每日都準備的課題,所以能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