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彭禎伶、薛翔之/台北報導 工商時報
壽險保單非理賠爭議,主要來自六大態樣,包括招攬不實、契約轉換與變更、投資風險未告知、縮短繳費年期、業務員代簽名、停效復效期等,這些多因為業務員誇大不實的宣傳,或利用保單內規號稱可替保戶省錢等,只要保戶保留行銷時所有文件,最後多能爭回權益。
其次,如保費請業務員代交被侵占、保單紅利發放的爭議,也是壽險保單非理賠糾紛的主因之一。壽險非理賠爭議中,傳統壽險保單占五六.七%,居第一名,投資型保單也有二六.六%,居第二名。
保險局副組長施瓊華指出,招攬不實,多是業務員行銷話術讓客戶誤解或誤信,也有些是壽險公司的行銷策略不妥,如複利增值過於誇大,保戶最後發現沒有辦法領到想像中的金額,也會出現爭議。
其次是契約轉換與變更,即部分壽險業想減輕利差損壓力,就鼓吹保戶將傳統壽險保單轉換成投資型保單,早年的傳統壽險保單預定利率六%或八%以上,保費極低,且現在已買不到,保戶被鼓吹轉為投資型保單後,後悔就會出現爭議;保險局副局長曾玉瓊表示,只要保戶在轉換後三年內,可證明是業務員或公司不當行銷或未說明清楚,壽險公司須無條件轉換回原本的傳統保單,給予一樣的利率及保障。
第三則是近來當紅的投資型保單未告知投資風險,金管會副主委張秀蓮指出,例如先前連結的基金歷史投資績效好,但不代表未來也好,如果市場反轉,保戶就會出現損失,就會產生爭議;另,還有投資型保單初年度費用沒有事先提醒保戶,讓保戶事後才發現保費大部分都拿去繳附加費用,少部分拿去投資,也會出現爭議。
第四是有壽險業務員告訴保戶先投保二十年繳費的保單,三年後再轉換為六年繳費,只要補繳保單現金價值,比一開始用六年繳費的保費省幾萬元,但後來壽險公司調整費率,保戶沒辦法享有優惠,就出現糾紛,最後保險局也是協調壽險公司給予保戶原先的優惠。
第五是業務員代替保戶簽名,使得保單因此失效。第六點即是保戶忘了繳保費或缺錢繳費,使得保單失效,二年內可申請復效,但有些保戶主張壽險公司沒有提醒繳費或告知復效期,也會出現爭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