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lu2
九品中正制是發生在東漢?
那丁丁就真的是人才了,還是天下之奇才!
講那麼多,到底有幾個真正了解推甄的精神、流程和參加的資格條件?
記者扎一個草人,就有一群人打得不亦樂乎
卻沒人問:參加推甄的一萬多人中,低收入戶的窮學生佔多少比例?
和實際推甄上的低收入戶學生比例相比,有沒有顯著差異?
全體高中生低收入戶學生的比例,和前兩者相比,有沒有顯著差異?
不要看到一個數字或是一個說法,就理所當然認為就是這樣
如果用這種態度做學問和參加推甄;就算你老爸是郭台銘,也不可能推得上啦!

|
您說得對: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主要的任官取仕制度, 漢代任官取仕二途「察舉」,「徵辟」.
不過前文早就提出 : 應該由幾個第三者分別檢視歷年來 [大學推甄入學] 的數據資料, 並把各項變數做相依性分析. 最後把這十份研究報告做交叉對比 . 不然又會有人畫一張地圖來突顯XX大學學生來源的地域性 , 然後說XX大學就幾乎相等於某市市立大學 .
其實如果把各公私立大學的學生來源地域/年齡/就學動機/追蹤調查各系所學生畢業出路/教育投資報酬率 ....做成分析應該會很有實際應用價值 . 這可是至少幾篇教育昇等論文或是好幾個教育相關碩博士生的畢業論文 . 其實只要教育部公開大學推甄入學的資料 , 剩下的問題自然有急著昇等的副教授/助理教授會去做 .
至於大學推甄入學辦法公平公開性, 這裡有官方 [此地無銀三百兩] 新聞稿 . ==> [透過推甄入學管道進入頂尖大學就讀者以都會地區學生居多......確實已達到避免以單一智育成績作為升學標準,此亦為大學多元入學「簡單、多元、公平」之精神與目標。]
嗯 ! 都會地區學生居多 = 「公平/簡單、多元 」, 避免以單一智育成績作為升學標準 = 「簡單、多元/公平」想不到丁丁這種人才在教育部裡還很多耶 !
http://publish.lihpao.com/Editorial/2007/04/17/0403/
大學推甄為富人開後門?教部將邀學校檢討
http://epaper.edu.tw/news/960416/960416b.htm
有關報載大學推甄為富人「開後門」之回應說明 2007.04.16(一)
三、甄選入學.....分為「學校推薦」與「個人申請」兩種。......經「學校推薦」學生之家庭年收入、父母教育程度等社經背景較一般大學生為低,較有利弱勢家庭學生;但「申請入學」管道則較重視學生之學業成績、特殊才能等。
由近日台大所公布之甄選入學錄取學生相關數據顯示,因頂尖大學對於學科能力測驗之門檻要求過高,第二階段之甄試則重視學生之備審資料(自傳、讀書計畫、推薦函、各項競賽優異成果等)及面試表現,因審查標準之設計,造成透過此一入學管道進入頂尖大學就讀者,以都會地區學生居多,此一現象正顯示大學招生方式有待檢討與改進,但綜合而言,多元入學方案實施以來,確實已達到避免以單一智育成績作為升學標準,此亦為大學多元入學「簡單、多元、公平」之精神與目標。
四、現行大學「甄選入學」及其他非屬「考試分發入學」招生管道名額比例係為「不得高於總名額40%」。查96學年度甄選入學招生名額比例目前約占28%(學校推薦9%,個人申請19%);...
http://epaper.edu.tw/096/number.htm
二、92、93年大學甄選入學名額比例
為減緩大學多元入學實施後所產生之衝擊,各大學「甄選入學」及其他非屬「考試分發入學」招生管道名額,由91學年度的「不得高於總名額40%」,調降為92學年度起的「不得高於總名額30%」。準此,92、93學年度大學招生名額分配因甄選入學名額持平未擴增,以及各項招生試務大幅簡化,並未像91學年度引發各界爭議。
另鑒於各大學對於「甄選入學─學校推薦」的參與意願及提撥名額的趨勢,為落實推薦制度,自93學年度起規定大學如辦理甄選入學,其「學校推薦」招生比例不得低於總名額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