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路人亂入
Elite Member
 
路人亂入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Oct 2003
您的住址: 台北市
文章: 5,082
引用:
作者Smokey
他們不是說過買貴可以退錢!?那我們可以拿光華報價單去那跟他說嗎!?
國外是這樣的∼我拿個網路的價錢去店內∼他就退差嫁給我


引用:
作者Smokey
他們不是說過買貴可以退錢!?那我們可以拿光華報價單去那跟他說嗎!?
國外是這樣的∼我拿個網路的價錢去店內∼他就退差嫁給我


抱歉,你到了黑店


原文引用太長;分兩次PO
http://bloguide.ettoday.com/bigold2....php?file=27006

--------------------------------------------------------------------------
量販店的買貴退差價,有多少人會去退? 行銷學放送

2006/07/27 21:31
量販店與通路商不斷花大錢藉「最便宜、最低價」的促銷手法,目的不是為了賠錢賣給消費者,而是塑造低價的形象,也就是藉著****行銷活動來建立最低價的市場地位,如果順利,確實可吸引很多不知情的顧客上門。表面上廠商低價商品犧牲了利潤空間,可是別忘了,畢竟只有部分的商品是最低價,不是所有的商品都最低價。消費者在買了A低價商品的同時,能順便買了B非最低價商品,業績就會反映在其他的商品上。有時候,雖是同一品牌東西,在不同賣場買到的又是不同的包裝,而其內容物的數量(重量)、品質是否一致,令人懷疑。

探討量販店的惰性策略∼買貴退差價,有多少人會去退?
一、前言
「策略惰性」是指企業認為以前成功的策略就是最適合或最佳的策略,因而不敢輕易改變以前成功或有效的策略。在市場環境急劇變化的時代,企業應避免發生「策略惰性」(strategic inertia)的現象。事實上,過去成功的做法,在未來有可能變成失敗的根源;而別人成功的行徑,也未必能全然適用於不同的企業或產品。當企業在行銷策略若只能一昧循著別人的步伐,藉以「模仿」他人銷售手法,將無法為自己的產品或企業開創自己獨有特色的行銷策略,更因被消費者看破手法易生厭倦,終使消費者唾棄而排斥,將只能陷於泥沼向下沉淪,不但無法帶動業績成長,更可能加速企業的敗亡。
消費者到量販店可以一次購足日常生活所需用品,是大多數消費者前往賣場的主因。但其售價是建立在藉由壓迫供應商的基礎上,而使得能以較低的價格銷售。量販店進貨量大,在生產相對過剩、供過於求的狀況下,便得以通路端來控制商品上架的價格,而能大幅壓低向供應商下單的成本。若供應商不肯壓低價格,那麼很可能就會失去在量販店這個通路鋪貨的機會,於是供應商只好乖乖就範。量販商在激烈的競爭下,相繼打著最低價、最便宜的旗幟,吸引顧客上門,因此,量販店就這樣彼此既是競爭、也相互模仿,惰性的策略就在量販店的經營中,揮之不去。
二、量販店的經營
製造業盛行的「臨界生產」(lean production),在流通業也開始發生,量販店為了降低倉儲成本,把存貨壓力轉嫁至供應商身上,迫使供應商必須隨時彈性供貨,或者量販店以小批量、多樣化的方式進貨,使得供應商必須自行吸收開發新商品的成本。據了解供應商甚至必須付給量販店「上架費」、「促銷贊助金」等等。有些供應商為求得產品在賣場貨架最顯眼的位置上擺設,還要私下送紅包給擺貨人員或主管,以期能創造較好的銷售量,看來量販店似乎只是為一提供銷售產品之場所。然而量販店面臨競爭,也需不斷的藉由行銷手法與廣告來創造業績。
每日最低價(Every Day Low Price),在國外早已成為訴訟案例,但在國內的賣場行銷企畫人員,卻不斷的一再濫用。想想,一家量販店不但是大型的雜貨店、玩具店、珠寶店、書店、生鮮商店的綜合商場,每日有大批的顧客上門,形成大宗物資的流通中心,產品製造商誰能上架,誰得下架,生殺大權全都在「它」的手上。然而,量販店為保有其同業地位或說是較高的業績,才能作為足以操弄供應商的實力證明,於是量販商不斷的衝高營業額與銷售量,對供應商可以達到以量制價,對顧客則可以達到薄利多銷,最終賺錢的都是量販店本身。
經過數年來年被企業過度的溺愛與寵壞,不能再重複濫用策略惰性的行銷手法,來作為****促銷,因為現在的顧客早就知道行銷人員的詭計。對於不同品牌的量販店,打著相同類似的****用語,誰是原創最先推出的行銷策略者,早已被人淡忘,而消費者也不會因為賣場有無標榜著「最便宜」,做為選擇購買的決定關鍵因素,因為每一家都標榜著類似的****用語,又有多少消費者能確實深入瞭解,誰才是真正最便宜?而量販業者自稱最低價的商品,又該如何證實?這正是另匪夷所思的問題。
舊 2007-04-08, 04:48 PM #47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路人亂入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