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有A和B兩個DRAM廠, A廠的成本價格是3元, B廠的成本價格是4元, 不論是產量大於或小於市場需求, A廠可以將價格定為3.5元, 讓B廠禁不起虧損, 最後退出市場.
但是當產量遠大於市場需求時, 就像剩(盛)產的水果一樣, 乏人問津, 此時廠商庫存持續增加, 有可能是為了換現金(畢竟一個公司的營運是需要錢的), 也有可能是其他原因, 譬如說預估價格底部會跌到2元, 此時A或B都有可能將價格急殺至2.5元以減少損失.
現在可能是接近大部分廠商的成本邊緣, 大部分廠商希望在此有一個支撐以避免虧損, 但是當產量還是遠大於市場需求時, 割喉戰就發生了...., 所以說割喉戰的發生, 主要是取決於市場需求和結構較佳的廠, 結構較差的廠商也有可能(比如急著換現金)但機會相對較於渺小.
之前台積電的總經理曾繁城任職世界先進(就是退出DRAM市場的那一家)總經理時曾經說過:"DRAM是一個很微妙的產業, 只要市場需求大於產量1pa, 價格就會開始漲, 但只要市場需求小於產量1pa, 價格就會開始跌", 可見市場需求是最重要的.
那為什麼不乾脆停產算了? 停產的損失其實是最大的, 只能像LCD一樣靠減產來支撐價格.
結論就是, 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能不買就不買. 像我就從來沒買過DRAM, 因為我的鄰居在DRAM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