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 Member
|
在強調機動作戰和進攻的突然性的軍事思想指 導下,唐初戰爭中經常使用行動迅速的輕騎兵進行出敵不意的遠端奔襲。名將李靖就非常善於使用輕騎兵進行突然襲擊常出敵不意,戰而勝之。貞觀四年(630 年),他率軍進攻東突厥,趁其不備,突然以三千騎兵”夜襲定襄”,大敗突厥。不久,又趁唐儉等前往突厥牙帳慰撫時,”選精騎一萬,齎二十日糧往襲之” (14),一舉殲滅突厥主力。
唐初不少傑出將帥都善於使用輕騎兵,在戰場上實施高度機動戰術,相機破敵。如唐太宗李世民在戰鬥中 就非常注意尋找敵人的弱點,以己之強當敵之弱,不簡單地以硬碰鬥力與敵人決勝負,而是以機動、速度來尋找和創造戰機。李世民曾說自己“每觀敵陣,則知其強 弱,常以吾弱當其強,強當其弱,彼乘吾弱,逐奔不過數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陣後反擊之,無不潰敗。”(15)他往往先以輕騎兵實施敵前偵察,尋找敵人 的弱點,然後適時加以攻擊。如虎牢之戰中。“世民命宇文士及將三百騎經建德陣西馳而南上,戒之曰,。賊若不動,爾宜引歸,動則引兵東出。。士及至陣前,陣 果動,世民曰,。可擊矣。”(16)遂率輕騎兵猛撲竇建德軍的總指揮部。有時他以輕騎兵迂回敵軍陣後,攻其側背,配合正面形成夾攻,有時直接從敵軍薄弱部 分突入,貫穿敵陣,然後從其背後再次沖入,反復衝殺,把敵陣攪得大亂,使敵軍指揮失靈,陷於崩潰,以局部勝利帶動全局勝利。如在擊敗竇建德的虎牢之戰中他 就是親率輕騎直沖敵陣。其部下李道玄“挺身陷陣,直出其後,複突陣而歸,再入再出,飛矢集其身如蝟毛”,李世民“給以副馬,使從己”,並親率史大柰、程知 節、秦叔寶、宇文歆等,卷起旗幟貫穿敵陣,在竇軍陣後”張唐旗幟,建德將士顧見之,大潰”(17),竇建德也因傷被俘。
由於甲騎 具裝的主要長處在於防護性和衝擊力,不在於速度,其主要作用是充當正兵突擊,不宜於出奇制勝,而輕騎兵才善於以速度表現戰鬥力,所以,隨著戰爭實踐的發 展,在重視機動的軍事思想占了主導地位之後,甲騎具裝在與輕騎兵的競爭中便處於不利地位,它必須讓位於輕騎兵。
二
其次,是由於殺傷兵器的發展。綜觀軍事史,武器裝備總是在對抗中發展的“盾”的發展必然會帶來”矛”的進一步發展。自十六國時期,防護力很強的甲騎具裝 大量出現在中原戰場之後,殺傷兵器也有了很大發展。弓弩、大斧、長槍等得到較大改進,隋唐之際還出現了由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這些都對甲騎具裝產生了很 大的威脅。
兩晉南北朝時期,弓的發射力比前代有所增大,南北朝時的步弓可達10余石,馬弓可達6石(18)。西晉時期出現了威力 強大的神弩,東晉南朝時期,又有進一步發展,號稱”萬鈞神弩”,”所至莫不摧陷”(19)。北朝也有用數頭牛才能絞軸張弦的床弩,用於守城和防禦遊牧民族 騎兵的衝擊(20)。。唐代除一般的弩外,還有在晉代萬鈞神弩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車弩,一次可同時發射七支鐵羽箭,射程達700步(21)。車弩可裝在兵 車、戰船上使用,具有一定的機動性,可用於攻堅、守城,也可用於抗擊騎兵。唐代強弩的威力很大,具有相當的威懾力。唐德宗時,藩鎮叛亂,叛將”李希烈既陷 汴州,乘勝東侵連陷陳留、雍邱,頓軍寧陵,期襲宋州。浙西節度使韓蟦命棲曜將強弩數千,夜入寧陵,希烈不之知。晨朝,弩矢及希烈坐幄,希烈驚曰,。此江淮 弩士入矣。遂不敢東去”(22)。另外,唐代還有專用的射甲箭,而且是各種箭中裝備最多的(23)。北朝後期至隋唐軍事上的重要對手突厥人使用的是射程、 弓力和命中率都比古時完善的木、骨鑲拼而成的M型複合弓(24)。突厥箭的侵徹力比唐箭更強。
唐代,不僅弓弩的殺傷力增強,而且 裝備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唐軍中裝備弓的比例是10分,即平均每個戰兵都裝備有弓,裝備弩的比例是2分,即20%,專職弓弩手的比例也比前代增多達戰兵的 30%(25)。以騎射為本的突厥等北方少數民族軍隊更是人人都是弓箭手。大量強弓勁弩對甲騎具裝造成了很大威脅。
隋唐之際還出現了由漢代的斬馬劍發展而來的陌刀(26)。陌刀兩面有刃,全長一丈,重15斤,砍殺效能相當高(27)。陌刀是當時的常備兵器之一,軍中設有陌刀隊。據李筌《太白陰經》載,唐代一軍中戰兵為12500人,配備陌刀2500口占了戰兵人數的20%。
隋唐時代,斧有較大的改進,刃部加寬,柄卻減短,依其式樣分為長柯斧和鳳頭斧,砍殺效能都相當高(28)。具裝鎧的防護面積雖大,馬腿卻難以防護,雖然弓弩難以射中馬腿、陌刀、大斧卻正可以砍。
從漢到唐,長矛也得到了較大改進。晉代,出現了矛頭短而尖的改進型長矛,其頭部比傳統的矛頭要短,整體輕銳,使用靈便,刺殺效果更好,而且比較節省金 屬,製作簡便,容易大量裝備,於是被廣泛地使用。唐代一般稱矛為槍,作為主要兵器,每個戰兵都配備一杆(29)。唐代的槍比前代的矛更容易洞穿鎧甲,而突 厥人使用的長矛,其棱上有一個專門用以刺穿鎧甲的窄翼(30)。這些都使具裝的防護力相對下降,其必要性也相對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