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預估經濟成長率並不看好;依官方的預測,大約在4.3%左右,不但不如去年,而且在亞洲12國中,除日本之外,又是敬陪末座。究其根源,還是「外熱內冷」。向居國內生產毛額(GDP)六成左右的民間消費,一蹶不振,去年的成長率僅區區1.5%。消費之外穩坐第二位的投資部分,更是慘不忍睹,民間投資尚有聊勝於無的1.34%正成長,政府部門加上公營事業投資則全軍盡墨,負成長3%上下,猛力將國內需求更往下扯。這完全不按牌理出牌,與所有理性國家拿公共支出當救火隊,搬有運無,經濟過熱時壓縮、景氣不振時擴張的做法簡直是背道而馳,不知雪中送炭,反倒落井下石。大家都說民進黨朝中無人,只懂選舉,不知治國,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在國內需求低迷不振,消費、投資兩皆衰頹的委靡氣氛下,台灣事實上並不是已走到捉襟見肘、入不敷出的窘況。恰恰相反,根據主計處的預估,今年國民儲蓄率將在去年26.86%的高峰上更往上升,達到27.08%的13年新高,代表我們的國民將有近3.4兆的儲蓄毛額可供消費與投資,但其中的1/4以上,也就是將近1兆會成為國人不動用的所謂超額儲蓄。於是在國內消費、投資低迷不振而拖累經濟成長遲緩的此刻,我們反而要為儲蓄「氾濫成災」而發愁,真是一大諷刺。
有錢卻不消費,任其成為超額儲蓄,任資源流往國外,讓歐美等國利用,其故安在?我們認為近年來貧富懸殊、貧戶激增的現象快速惡化,應負最大責任。經濟學的教科書開宗明義就指出,愈富有的人,儲蓄傾向愈高,所得中愈大的部分會成為儲蓄。因此,當所得分配愈不平均,全社會的儲蓄率就會愈高;因為富豪人家再如何奢侈浪費,也消耗不了所得中的大部分,但那些淪入赤貧或新貧者,寅吃卯糧、借債度日,即使將收入用盡,也不敢大事揮霍,對總消費的貢獻自然微乎其微。
十餘年來,隨著廉價勞工潮湧出,數以10億計的大批無技術勞工為資本家創造出夢寐以求的豐厚報酬,但工資均等化的冷酷作用,則讓一般工業化國家的低技術勞工薪資日低,甚至連糊口的機會都找不到,正是貧富懸殊惡化的根源。政府若不能努力活化經濟,為低技術勞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儲蓄率還會隨著所得分配不均持續上揚。
去年爆發的雙卡風暴,讓消費大幅緊縮逾千億,只是上述大趨勢下一個短暫的擾亂。讓人擔心的不是這突然的緊縮,而是何以在風暴爆發之前,台灣需要靠幾近瘋狂的濫發雙卡來刺激這千億以上的非理性消費?我們不像許多官員那樣樂觀,認為雙卡風暴平息,消費就會恢復原狀。消費不會再增加到原來的水準,除非昏瞶的官員再造成另一次瘋狂的發卡與消費亂象。
其實儲蓄偏多而消費不足,不是問題。環顧鄰近各國,其儲蓄率遠高於我者比比皆是,其經濟成長更為我們望塵莫及;關鍵在於,這些「氾濫」的儲蓄能不能善用於有效的投資。
半世紀前,當舉世皆拜倒在凱因斯學派擴張支出理論之下時,唯獨台灣在高瞻遠矚的蔣碩傑先生力倡之下,努力衝高儲蓄率,有效用於投資,而創造出經濟成長率迥出群倫的傲人佳績。當時台灣的儲蓄率遠在今日之上。因此,我們大好的儲蓄,卻棄若敝屣,成為超額儲蓄供外國利用,才是心腹大患。
我們有儲蓄而不能善用,政府當負最大責任。因為投資之暢旺,最基本的條件就是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所以十年來,改善投資環境早已成為在朝在野人士共同的口頭禪,而投資環境依然不進反退,「近惡遠棄」,而使投資意願一降再降,不知將伊于胡底。民進黨人士之只懂選舉、不知治國,又獲一明證。
蘇貞昌院長標舉出「大投資、大溫暖」,為其施政主軸,在其任內,對於大陸觀光客來台,周末客運包機直航及貨運包機直航也大有突破;只是要將之具體落實,並且擴散戰果,需要投入大量時日與心力。而眼前為了爭取總統候選人,其心神已被分散,即使帶職競選,在「力拚選舉、順便治國」的情況下,只懂選舉、不知治國的魔咒恐怕又要應驗。
當亞洲各國欣欣向榮,而台灣獨自坐在錢堆中發愁,在大選年及總統選舉前夕,台灣人民可有什麼覺悟?
【2007/02/27 經濟日報】
~~~~~~~~~~~~我是分隔線~~~~~~~~~~~~~~~~~~
坐在錢堆裡發愁嗎

, 殊不知現在有些人連生活都過不下去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