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我說些東西, 看大家怎麼認為吧.
李安拍了不少得獎的電影, 不但專業人士認同, 而其內容也被廣大群眾所接受. 在得了不少獎之餘, 也有給當初支持他拍片的片商回報(票房), 而在言行舉止上... 這個跟蔡導不是一個層次, 也不是數字, 文字能夠輕易分辨的, 我不曉得該如何形容, 詞窮了.
莎士比亞寫的歌劇, 不但富有文化, 富有藝術價值, 而且一直是有收入(書, 影片, 專業歌劇...etc). 除了這些外, 莎士比亞的作品也被歷史與時間考驗, 算是一個某一個角度來看的基礎石, 這個有賴專業人士解說, 小弟我對歌劇並不了解, 就不在這裡獻醜了.
人說真的藝術家, 文學家, 某某"家." 能夠用一個虛構出來的作品, 來呈現最真實的scope, 應該是解釋成他們眼睛中所看到的某些特點, 在生活上觀察到的精華. 不僅僅是這樣, 他們還要能夠表達出來, 運用他們的專長, 展現在於他們的作品.
舉例人物: 金庸, 甚至周爺(雖然不是很藝術化的做法...)
-----------------------------------------------------
而蔡明亮導演, 他的作品沒有引起足夠的人的共鳴, 去除掉那一點先不談.
純藝術, 那就不用在乎領不領獎, 不用在乎國籍, 不用在乎他人眼光, 更不用說任何理由. 我不引用任何話, 有興趣的去看jordan0937提供的新聞就好. 既然他自己不是用純藝術的眼光與心態來看待自己的成就與作品, 那麼他又有何立場去要求別人用純藝術的方式看待他呢?
-------------------------------------------------------
或是我們先將蔡導演當成藝術家好了, 這無關緊要.
有人批評鴻海做法, 有人批評另一個企業, 有人批評這個, 有人批評那個. 要論專業, 有關社會資源分配的議題, 當然是讀過, 研究過, 甚至提出可行方案等的相關領域專家. 一個電影人用他的角度來看待某些做法, 然後用口批評, 不但有失身分, 更失手腕, 理由不再重複, 上面分段的地方就有說過重點.
比例與分量, quantity vs percentage, 付出的金額與付出的比例, 付出的方式與付出的地方, 付出的時間與付出的重點, 還有付出的原因. 蔡明亮導演只挑了他想看, 或他有看的部分, 那又算得上什麼. 如果這樣就能代表該有的風氣, 該處理social redistribution的問題, 那麼人口經濟與社會福利的學者都不用多努力辛苦來分析與處理一個廣大群眾之間的資源與問題.
我也不明確鴻海有捐多少出來, 有說8億的, 有說2億的, 有人說鴻海有不斷的在回饋社會. 只是大部分人都認同一個觀點, 鴻海付出的跟它得到的不成比例, 說穿了就是能夠回饋更多而沒有那樣做. 好, 就這一點, 我給個答案, 以社會科學, 人口經濟來說, 或以經濟來說, 這就是資本主義. 基本上, 那個結論很多人都能想出來.
比例不足, 換看份量. 那個份量不小吧, 可能還是不夠, 畢竟需要幫助的人那麼多, 但那份量絕對已經不小. 換而言之, 真正的問題出在於一個社會, 能夠回饋的人的總和, 沒有提供出能夠支持需要的人的總和, 所以這個社會出現回饋還不足以負擔需要.
換個方向看, 打個比方, 鴻海收入50億, 付出2~8億, 那是約4~16%.
普通人, 可能收入5萬, 但從不付出, 雖說就算去捐, 可能也捐不了多少, 但結果是0, 與0%.
其實蔡明亮導演的話, 只是因為郭台銘先生樹大招風. 如果真要將那標準放到每個人身上, 可能會直接打死一大票人(搞不好是絕大部分, 包括沒有能力付出的), 更甚的可能性, 會打中蔡明亮自己. 天曉得蔡明亮有做到多少他自己批評的事情, 不是嗎.
-----------------------------------------------
所以純粹以主題來說(討論串主題), 我個人是對於蔡導之言不削一顧, 他不可能比我更懂這類事情的分析方法, 說穿了, 他還不一定比一個在社會局工作的人有觀念. 純粹理想的發言, 可沒有任何實力支撐, 那是無意義的, 也就剩純批評.
但關於那個理想, 我當然是支持大家要互相幫忙, 互相關愛, 但能夠做到什麼程度我就不知道了. 基本上, 稅金算是一種強制性的資源分配方法, 但.. 台灣實施的.. 這以下不能深入, 標體版規就掛在討論串首頁, 我已經陣亡過, 不想再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