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S55
不過當年朱延平的紅粉系列還蠻賣座的,他還真的有本是請到一堆當紅的大牌名星為他的電影助陣除了紅粉兵團,還有紅粉遊俠,迷你特攻隊,大頭兵,火燒島...等,朱延平的手腕算是蠻有一套的
|
請大牌演員一點都不難...給錢就會來。而且都是拍完全數拿到...別人請不到是因為沒有這個回收成本的紀錄作底。
*******************************
To all:
八零年代 在報紙電視 宣傳下確實 是很輝煌...列位都是讀報來的印象。但是也是紅粉開始走向 電影電視****宣傳的開端....代之而起的是大卡司大堆頭 噱頭電影模式....香港嘉禾甚至把這種模式推向好萊屋為了造就成龍而拍了"砲彈飛車" "殺手壕"(請了最紅的羅傑摩爾 法拉 天價好萊塢巨星 來陪成龍的榜)...但這兩部片子嘉禾賺到沒有? 賠慘了... 因為好萊塢的分帳 模式..嘉禾是得不到回收的成數。那嘉禾為啥這樣做? 他們的主攻市場是"日本"因為日本 "哈美"那些賠的投資是心裡攻勢....果不出其然 成龍暨李小龍後捲起了旋風,之後嘉禾的成龍
在日本跟亞洲韓國獨佔魁頭。
話題回到台灣的發行跟回收方式....
一部大卡死電影 的真成本 直接費用只要五百萬 +演員成本 一千五百到兩千萬=2000萬
成本高了宣傳費也高 於是就砸向電視****費。因為電視觀眾是會拿了
鈔票進戲院買票的。所以電視****費 又加入了一千萬。
結果一部東方的類型片 成本到達了 三千五百萬造價
怎磨回收? 投資方在全省的票房 只能拿回一半..那時是以台北為準
台北如果 是一千萬賣座票房 中南部比照 算一千...簡言之 台北是投資人的回收 實數。其中還要分擔掉電視****費的四成.........
八零年初 戲院工會 規定 每部電影 只能上兩禮拜.(那時華語片年產量百部以上)...於是十四天內等於決戰時刻。
投資人收不回 成本就叫"鋪街"。
紅粉是佔了先端..投資一千五兩禮拜總數回收四千萬開了新類型新片種佔到的創新先機...後來三五部後跟風片都死的很難看。
那東方要到多少才 夠哩? 我相信根據 上面的估計 大家心裡有譜了...
看到很輝煌的熱鬧的電視媒體宣傳 中間就是埋藏了血本。我以前透露鐵達尼 賠很慘....一堆人就會圍剿我。
我只能回答:那導演到現在怎磨沒拍戲了?
*********
為了打破十四天這僵局 嘉禾移師台北 買下戲院 自己經營------------也是因為"搭錯車"給的靈感---搭錯車投資三千萬 (電視****去了二分之一)
兩個禮拜到兩千 雖然觀眾喜歡 但賠了投資人.....於是 該電影導演逆用家裡的關係 自己壓保證金 只在兩家小戲院 三上三下的上了三個月...
結過收回成本賣了大錢。-----
嘉禾八零年後期換了發行上戲院模式...以A計畫 快餐車為例...****費用 就花了八千萬....但戲院是他買下的...全省就進帳上億了...
九零年代 幾乎一切轉型..觀眾不看宣傳 因為老被騙..於是電影必須要"好看" 口碑變成必勝牌。
**********
以上那些都是歷史了...我是經歷過每個步奏.設計應對策略.列位是根據媒體記憶...所以出入很大。
現在哩?..今天一部國產電影電影投資人頂多只能花兩百萬成本 還要靠輔導金輔助。不然喝西北風...因之有很多更怪 的現象...不計代價拿到 輔導金
買些底片 發票 大家不拍電影只管分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