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東西不是很先進的東西,20年前就有了,
美國也有,馬來西亞好像也要花120億下去
做,其實是應該做啦...
其時連接各豎井的隧道並沒有我們的圓山子分洪隧道大,我們這的算法應該是根據淹水的機率
而去計算等你淹水國家賠償給你與施做防洪設施到一定頻率年強度後要再追加的預算做比較取其輕.畢竟也是要看該地方的是否有需要做到如此高頻率年的防洪設施.
不可否認,早年的防洪做的不多也沒有整體考量
以致淹水年年有,近年台北市已改善許多,近幾年已經越來越少聽到台北市大規模淹水了,汐止也不再如以往逢颱必淹,河川的防洪已經幾乎完成,再來就是市區排水與抽水站的檢討.這是台北的部分,其他地方也許還很多要做的.
引用:
作者cucubird
.....到底在比什麼啊???
一個是都市的地下洩洪道
一個是穿越山脈給車走的隧道
....連水壩都有人抬出來......
大家是在比混凝土的使用量嗎?
這種規模的地下洩洪道...我覺得台灣也需要....
可是沒一個政治人物有那個遠見去做
就算去做....也不會做超過.....
台北市有沒有淹過水...有
高雄市有沒有淹過水...有
再來一次超大豪雨....會不會再淹水?
不敢說一定沒有....
因為
"例如台北市的都市排水設施(雨水下水道、抽水站),其設計標準為五年頻率的暴雨。若排水設施發揮應有的功能,則市區內淹水的機率為平均五年一次,五年內均不會淹水的機率為0.33,五年內會淹水的風險為0.67。"
網路上找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