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金越輔越倒 何妨更透明專責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hina...2500347,00.html
黃文正/特稿
國片輔導金政策自民國79年施行至今,16年來,台灣電影卻越輔越「倒」,其中癥結病因,自是一籮筐。如今,新聞局決定加碼,希望藉著中大型的商業電影,改善產業環境,以票房活絡死沉的台灣電影。此舉,大方向雖是正確的,但輔導金最大的問題,就出在錢上面,新聞局何不趁此成立一公開透明的專業單位,負起成敗之責,權掌評審、監督製拍和會計帳務事宜,以杜絕長久以來的人治弊端?
說來諷刺,16年前大家就在叫「台灣電影快死了!」,為此,新聞局成立了國片輔導金,這麼多年來,給的錢越來越多,但願意走進戲院看國片的納稅人,卻越來越少。回顧坎坷的輔導金史,最難堪的年代,約莫5、6年前,那時,台灣影人拉幫結派,分成片商市場和藝術兩派,為了爭奪輔導金大餅,吃相難看。
對照當年的南韓影人明星,為了抗議WTO不惜剃光頭集體走上街頭,今日,南韓電影紅遍全亞洲,帶動戲劇、唱片和文化產業百花齊放,掀起所謂的「韓流」,台灣影人又怎能不汗顏?
電影是用錢拍出來的,過去這些年來,國產電影依賴輔導金比例越來越高,除了好萊塢帝國攻陷全球、外在環境不佳之外,「反正是免費的錢,不拿白不拿」,其實才是影人真正的心聲。因為是白拿的錢,大家都想搶,即使是曾公開宣示不再拿輔導金、留給年輕人的國際名導,之後還是每年照樣申請。大導演都如此了,其他人當然也不會客氣。10幾年前,名攝影師杜可風便譏諷說,輔導金會害死台灣電影,看來頗有先見之明。
國片輔導金該給誰?怎麼給?錢是否全花在電影上?10幾年下來,新聞局每年雖找一批產官學界組成評審團評選,以昭公信,但台灣就這麼小,大家都認識,除了關說之外,買票傳聞也不少,公正性令人質疑。此外,這些錢,真的都投資在電影上?還是自己先拿幾百萬放進口袋?然後剩下的錢,隨隨便便拍一拍,找家戲院上映幾天,拿出做好的假帳向新聞局交差?
大概是搶錢搶得太誇張了,3年前,新聞局決定將輔導金改成對等投資,也就是,入選後,自己也要掏出一半的錢交付信託。這一招效果不錯,嚇跑了不少匪類,幾乎只剩下真正有熱情的人,才敢申請輔導金。只是,現在新聞局又決定加碼輔導金,並且有開發基金、銀行融資等「利誘」,不免令人擔心,遁走的各方勢力又將聚攏,電影處辦公室又會熱鬧起來。
鄭文燦局長說,輔導金不會廢止,但辦法可以檢討,那就成立一個專門的輔導金單位吧!找個公正的電影專業人士掌管,把一切攤在陽光下,成敗全權負責。聽說,新聞局有意仿南韓成立「行政法人電影振興院」,主管製片輔導、市場行銷、人才訓練等工作,或許也可兼掌輔導金業務,如此一來,方可揮別昔日金錢陰霾,台灣電影的未來,才值得期待。
【2006-08-25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