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新聞稿
根據明清代歷史記載,台灣曾於1781 年及1867
年分別在南部的高雄地區及北部的基隆—金山地區發生嚴重的海嘯
災害。1781 年海嘯的原因不明;而1867 年的海嘯伴隨大地震,應為
海底斷層活動所引發。此外,1771 年,台灣東方的石桓島曾受到大
海嘯的侵襲,浪高85 公尺,全島除了山區外均浸水,溺死半數以上
的居民(11,741 人),是日本有史以來最大的海嘯。因此台灣並不能
免除海嘯的威脅。
根據目前地震記錄,台灣東部外海常發生大規模地震,由多數資
料顯示當海底下50 公里內的深度,發生芮氏規模6.5 以上地震時,
就有可能發生海嘯。台灣東部海岸的海底地形陡峭,近岸水深即達數
千公尺,較不利於海嘯的波浪堆高,因此台灣東部未有受到海嘯侵襲
造成災害的記錄。但如果此次蘇門答臘大地震發生於台灣東部海域,
海底地形的優勢恐怕也不能保護我們免於災難。而台灣東北部以及西
南外海水深較淺,海床坡度平緩,更易受到海嘯的侵襲(圖三)。
台灣東北海域為沖繩海槽最南段,由於沖繩海槽不斷的擴張,伴
隨許多張裂性的斷層活動(圖四)及海底火山(圖五),屬於地震活
動頻繁與火山作用旺盛區域。根據目前研究指出本區域海底火山有六
十幾座之多,龜山島即為其中一座露出海面的活火山,而劇烈性的張
裂性斷層活動及海底火山活動都是引發海嘯的主要原因。此外,在基
隆外海的棉花嶼與釣魚台海域為沖繩海槽的北坡,海底呈現數個峽谷
地形,研判這些海底峽谷可能由伴隨斷層活動的大規模的海底山崩所
造成,海底山崩亦可能形成海嘯,為東北海域帶來災害。此外,台灣
東北方的琉球群島及日本海域均為地震頻繁地區,與台灣的距離在
2,000 公里以內,這些海域發生的大規模地震活動所引發的海嘯亦將
有可能侵襲台灣的海岸。
台灣西南部與南部海域雖然較少活動斷層,地震頻率及規模均較
本島為少,斷層活動引發海嘯的機率甚低。但是位於台灣南方的菲律
賓與台灣同屬於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板塊的聚合帶,地震頻繁,呂宋
島有許多活動斷層延伸至海域,大規模斷層活動可能引發海嘯,於數
十分鐘至一小時即可到達台灣西南部海域,衝擊台灣南部及西南部海
岸。而海峽對岸泉州外海亦曾於1604 年發生規模達7.5 以上的地震,
雖然並無文獻記戴該次地震伴隨的海嘯對台灣西海岸造成災害,但如
果相同規模的地震發生於今日,可能對台灣西海岸造成重大的海嘯災
害。
--------------------------------------
其他的自己看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