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權中*
|
電腦牽涉到基礎coding, 這個挺新鮮的, 我不是很懂經濟系為何要能coding, 如果那是中國學校的規定, 那的確是比我所讀的學校要困難點, 我連JAVA, HTML都寫的頭暈腦脹, 更別提其他的電腦語言了. 英文我就比較瞭解, 因為那是必修, 但以經濟系來說, 有個Business Writing, 講求的是整理寫作的方式, 依據的格式有APA, MLA. 但注重的是歸納所吸收資訊的重點, 然後重述出來用很簡潔能懂也有遵循一個大概的模式能夠讓別人輕易分辨出其內容(不能只有自己看的懂, 這是為何要有上述兩個基本格式).
至於讀經濟, 這個我就比較能夠回答的出什麼. 沒錯, 1~2年級上半的確是很基礎的各方面學習, 最重要的宏觀, 微觀, 還有一些基礎英文與數學. 數學類有包括使用電腦軟體來做基本的statistic(統計?), 然後看數據分析, 要能夠轉換成文字敘述出來, 什麼樣的數字圖表象徵著什麼樣的發展, 問題, 可能性. 對比性質的說法, 就有如國小到高中, 全面性的打基礎, 只是集中在1~2年上半把地基打完. 而我所著重點就是2下以上. 就說3年級以上好了, 學校通常是要求你要拿多少本科相關課程才能畢業, 而那些課程就是一個學生可以拿來專精的地方. 舉個例370為基礎勞工類別資訊, 會包含勞工法令相關, 如何計算勞工的工作付出與所得的關係, 如何有效運用勞工與capital(廠房, 機器...)的搭配, 有什麼規則可循. 結束370後可接讀371(如果引進外籍勞工, 兩性勞工, 階級來由, 規劃...), 往上讀還有勞工保險, 勞工管理... 當然有堂課也叫保險, 裡面就有包含如何計算保險, 如何分辨保險的類型, 之後勞工保險剛好就可以運用之前保險課程所學的部分知識. 其實學校所要求拿的本科系相關學分是很足夠發展其一或搭配的好能夠發展其二的專業, 真正所阻擾的就是難度, 入門容易出師難, 後面課程的難度感覺起來像是跨級而上, 因為突然變得很狹義的專研, 所以就要很精深.
所以, 很多情況下, 大家會挑基礎的來拿, 既是本科, 又有學分可以畢業用, 又不會太難. 所以我才會舉出懷疑對方是否只是求經濟系畢業而隨著"能穩穩畢業的拿課方法準則"成為了一個四不像的, 因為最穩(安全)的就是拿完所有的基礎課, 而這種做法也無可厚非, 也沒有錯. 我的問題是在既然她沒有去求專精(是有機會可以求專精某種領域)卻在抱怨拿個經濟出來是個四不像, 沒有專長的科系. 以我寫過申請書的歷程, 我一定會附上我拿過哪一系列的課程, 經濟BA只是一個標準(比BSc簡單沒錯), 但我拿過那一系列的課程剛好很適合國家人口管理, 健康保險類別的職務, 這是一種加分, 在於四不像中求特長. 她當初沒有求專精, 那怎麼好意思開口說那些話, 影響到其餘經濟系學有專精的人, 人言可畏. 經濟系是很適合走國務路線的, 要行商就讀商務型態的課程, 然後自然有會計, 銀行, 甚至exchange rate都有其系列的課程. 或許是她忘記在履歷表上填出她所善長的項目吧.
後面有關國家地域性的我真得很抱歉, 雖然可以換算RPC2500為多少台幣或加幣, 但我並不懂那些錢在中國北京的真正價值, 物價, 購買力等等之類也要換算, 那就更無法針對地域性, 交通來提出討論. 你也說了, 她換去其它城市會好很多, 北京又是那麼的不平等, 她如果選擇要待, 就要有心理準備, 辛苦是一定會的, 而選擇了那個環境就要自己評估. 問我能不能長施間承受這種環境, 我想我連中國北京都進不去吧, 如果工作個幾年以後擠近去那也是未來的事情, 現在問我能不能承受, 這沒有意義, 因為我沒打算要去北京. 相對的我更好奇她執著於北京的理由是什麼? 如果那麼的苦, 那麼的無處發揮, 那麼的不平等. 自己求到的挫折更要勇敢去面對, 不是嗎? 而那些不順心事後知道了還在苦胡同裡面鑽, 再來抱怨就沒意義.
其實我從小國外念書也是很不順心, 但一段時間以後回想, 凡事都是有好有壞, 國外念書不是沒有好處, 只是來得慢, 來得苦. 讀不下去, 那我就去其它地方或回老家讀, 不然就要盡力試試看, 抱著理想, 抱著可能性, 但我不會理想化, 因為所有的不平等與挫折不會主動消失的.
說真的, 我也很好奇中國的就業, 讀書之類的訊息. 前後買了幾本雜誌, 從商務週刊到一些民生, 但簡體字看起來真的好辛苦. 有人用繁體在網路上討論這真的是一件好事, 請leaveme多發表一些所知, 還有觀感. 我會好好閱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