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 Member
|
卡波提與哈波• 李
◎鍾芳玲
《殺死一隻知更鳥》
《卡波提:冷血告白》這部影片裡一個值得注意的角色,是由凱瑟琳.基納(Catherine Keener)飾演的女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我對哈波.李並不陌生,因為她是名著《殺死一隻知更鳥》(To Killa Mockingbird)的作者。卡波提約十歲搬遷到紐約市以前,曾居住在阿拉巴馬州的小鎮,並與小她兩歲的鄰居哈波.李成了玩伴,她曾表示《殺死一隻知更鳥》裡一位名喚Dill的小男孩,正是以兒時的卡波提為藍本,這本書的封底作者照片,則是由卡波提所拍攝。巧合的是,卡波提的第一本書《其他房間、其他聲音》裡描述的一個男孩子氣的女孩Isabel,也是根據哈波•李所寫。
兩位作家為舊識並非新聞。但我本來不知道她與《冷血》這本書的關係,由影片以及後來的研究中,才知道哈波.李是早先伴隨卡波提到堪薩斯州並協助採訪的重要人物。裝束、談吐、舉止都很怪異的卡波提即使在大都會的紐約市都會引人側目,在中西部保守的堪薩斯州,就更顯得格格不入。而哈波.李看起來頗莊重沉穩,且因自小在南方小鎮成長,非常能夠理解當地人的心態和語言,因此能與居民打成一片,若是沒有她的襄助,卡波提在當地的採訪將困難重重。女性化的卡波提與中性化的哈波.李自小就是一對有趣的組合。
卡波提表示他八歲起就沉迷於紙與筆,每天不做功課,而花幾個小時偷偷寫作,還經常拉著不情願的哈波.李跟他一起寫。哈波.李小時想和父親一樣當律師,甚至進了法學院,但後來興趣改變,也加入作家行列。她初到堪薩斯州當卡波提的助手時,卡波提已經是享有名氣的作家,而她才剛完成半自傳體的小說《殺死一隻知更鳥》,沒想到這本書1960年出版後就獲得次年的普立茲獎,接著又改編成電影(台灣譯為《梅崗城故事》),由葛雷哥萊.畢克主演而不朽。這部片子是少數名作改編成電影的佳作,也因此使得小說和電影雙雙成經典。
沉默中的疑雲
人生的際遇總是充滿意外與諷刺。哈波•李大概從來不曾想過自己一出書就得了大獎。自幼即以寫作為志業的卡波提,雖然很年輕就已出版且得過幾次歐亨利短篇故事獎,但從未得過美國最高榮譽的普立茲獎或國家書卷獎,他本來期待《冷血》能替他摘下這些桂冠,卻無法如願。國家書卷獎的一位評審甚至力主不該把獎頒給他這位暢銷書作家,以致卡波提一輩子懷恨在心,唾棄這些獎項,並揚言要寫出曠世巨著《應驗的祈禱》讓打壓他的人好看!從影片與資料中,可以看出卡波提的內心對於哈波.李的一鳴驚人,是隱隱作痛。
《殺死一隻知更鳥》之後幾年,哈波.李逐漸與外界隔離,隱居在阿拉巴馬老家,謝絕所有的採訪,與卡波提也有十五年未連絡。她除了早年在雜誌發表寥寥數篇非小說的散文外,迄今不曾再有其他書出版,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書作家」,由於她數十年來拒絕所有採訪,因此沒有人知道她為何不再推出新書,也不知道她是否還在創作。一些評論家與我所認識的書人都懷疑《殺死一隻知更鳥》很可能由卡波提修改,甚至是他所代寫;但也有些人認為好勝的卡波提本位主義極強,若真的是他所寫,絕不可能把功勞拱手讓人。這些八卦的真實性,大概永遠無法得到證明。
79歲的哈波.李依然活著,但有關她個人的訊息卻少得可憐。難得公開露面的她,一月底低調參加一項學生寫作競賽的頒獎,她還是照舊不發表演講,《紐約時報》雖然做了報導,但也顯示她只客氣寒喧,完全不提個人私事。電影帶動的卡波提熱,不知多少記者千方百計要採訪她,但沒人成功。電影中飾演她的女配角基納就表示,她很難從稀少的資料裡揣摩這個角色,可是為了尊重哈波.李的隱私,她並不願去騷擾女作家。基納的戲分不多,但她詮釋的哈波.李自有一股堅毅、正直的氣質,並得到奧斯卡女配角的提名。相較之下,男主角霍夫曼就幸運得多了,因為卡波提留下不少作品,而且生前在媒體頻頻曝光,有大量的書信、傳記與錄影帶可供參考。兩位演員的境況正好顯現出兩位作家迥異的風格── 一個愛八卦、一個避八卦。
轉載自2006年3月1日的自由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