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adelies
傳輸介面快可讓每筆資料的傳輸越快傳完。光看頻寬,很容易忽略這點。
|
錯誤不正確,哞稍作糾正。
較快的傳輸介面並不會讓每筆資料越快傳完,如下舉例:
650MB的檔案由A磁碟傳送到B磁碟,傳輸介面為300MB/s,A磁碟讀取速度為70MB/s,B磁碟寫入速度為50MB/s,此時總傳輸時間是以B磁碟為主要決定因素,故其傳輸時間約需13秒。
換個生活化的方式舉例,一台March汽車極速可跑時速150公里,在限速40公里的市區內只可跑時速40公里,到了限速110公里的國道上可上時速110公里,到了限速150公里的公路上可跑時速150公里,但換到無限速的高速公路上其最快速度仍舊是時速150公里。
那麼較高的傳輸速率介面有何用處?其主要就在於多台裝置同步運行時不會因為過低的限制而影響了傳輸效率(如Raid 0),如電腦上有兩顆平均傳輸速度達80MB/s的硬碟同時運行,若此時使用的介面為ATA-100,其最大傳輸效能就會侷限在ATA-100上,介面速度一直推陳出新使其保持倍數於裝置速度的原因,除了促進銷售外,主要就在於將多裝置同步運作時的限制降到最低以達到最高效能。
若為單顆磁碟的系統上,由PATA-100換成SATA並因此不會變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嘗試將PATA硬碟接上SATA轉接器做交叉測試),大多數的人會感覺換了SATA硬碟後效能變好的原因主要是在於新硬碟的效能增加之故,如梭魚4(外圈約40MB/s、內圈約20MB/s)換成梭魚9(NCQ指令下,外圈約78MB/s、內圈約40MB/s)的差異。唯一的特例是PATA與支援Native Command Queuing(NCQ)的SATA-II下,即使是相同廠牌、型號,但不同介面的硬碟機,是會因為NCQ指令之故,而使其支援NCQ者會有些許的效能提升,但這與介面速度並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