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fipper
光從你這句話……我就能認定你是錯誤了…
戰場上沒有所謂的必勝。
也沒有所謂的”正道”。
要怎麼走發展的路,只要能發展出適合自己國家的國防,那就是正道。
而俄羅斯的路有沒有錯,我想。
他有他的優點,也有他的缺點。
相對的,美國所走的也是。
再強調一次,世事無絕對,戰場上也是。
防空線的確不可能沒有權無漏洞。
但是誰說穿過防空線還搞迂迴?
請先了解我的本意好嗎?
迂迴到其他的地方投擲武器。
並不是要他穿越對方的防空線…….
而地形可以影響防空線,我想這你應該知道…
現在可以知道我所說的迂迴嗎?
目前,遠距離智慧武器發達,很多時候都可以在很遠的距離就對對方進行攻擊。
有時,雖然會進入對方的防空線,但是不夠深入的話,危險性相對的也會減少。
地形………不可以影響?-__-
低空飛行如果沒有一定的影響力的話,那現在早就...
|
如果是戰略層級,那沒有真正的王道,但是戰術層級只有一種王道
一個國家該如何部署那是他的戰略,這種沒有王道,但是武器如何在戰場上發揮效用只有一種王道
就像驅逐戰車注定被ATM取代,美帝有龐大的海上航空兵力還是乖乖的去發展反艦飛彈
所有的兵器發展史上只有顯示一種王道,只是看用的人抱持著什麼樣的戰略觀來使用那些戰術
就連蘇聯人下一代戰機I-1.44和S-55也捨棄超機動能力往匿蹤那邊靠壟,連俄國人自己都放棄的道你覺得會是正道嗎?
如果你的想法只是敵人會從後面攻擊,所以不能忽視後方攻擊
那種"從後方攻擊"的情況,只有在整個戰線被迂迴才會發生,你講的情況就是這樣
如果敵人有能力從整個120度的廣正面入侵,就不需要特地繞到後面去打
這是個簡單的常識
這東西你可以去看Su-24、F-111、F-105、龍捲風的應用方式,這種任務型態叫戰場阻絕,看完你在看看你自己的想法有什麼問題
低空進襲的戰術從60年代大家就開始玩了,而野戰防空體系經過了30年的精進,現在根本就是專門應付這種戰術而設計,60年代的低空進襲戰術到了90年代玩不下去大家才改走匿蹤
如果說我的例子太理想化,那你的例子就是刻意營照出極端且困難的情況,然後嚷著一定要這樣辦
S-300探測距離最遠,目標解析度最好的雷達就是那一具相位陣列雷達,而且他只有一面
另一個機械陣列搜索雷達不管是最大探測距離還是精度都不如那一面相位陣列雷達
S300系統只在乎一個方向的接戰,靠那一具機械陣列搜索雷達根本就無法接戰
而且愛國者系統的360度搜索雷達呢?美國人是白癡嗎?
這兩個例子就夠你自相矛盾了
而台灣自制的天弓系統更是作的徹底,雷達整個固定起來,接戰方向更是死死的限制在120度內
就是不知道敵人的砲兵火力部署在哪裡,所以更是要看著地面戰線的移動而部署,而且不能部署在戰線後方10公里內,並不是知道敵人的砲兵火力在哪裡才要遠離前線,而是不知道才要遠離前線,這個道理會很難懂嗎?
如果知道敵人的砲兵火力在哪就直接反砲兵就好了,幹嘛懼怕他?幹嘛還要為了等一下就要被殲滅的部隊而考慮他對我方部署的影響?
前面我一再強調防空線和戰線是分離的,戰線推進干防空線屁事?從來只有防空線跟隨戰線(事實上PAC的射程是及於戰線前20公里),沒有戰線去遷就防空線這種事,也戰部隊自己有帶廉價的低層防空系統
你這種講法是本末倒置!!
Tor M1五千萬搞定?你果然不會看價格的奧妙,我也看過F-16一台一千萬出頭的報價勒,空機價
Tor M1為人所讚許的是他有種裝小型相雷,但是為人所詬病的是造價
你自己才嚷著不要被廣告詞所騙,結果你自己卻中毒最深
一套系統你只會看優點而把缺點都忽視,講出來的東西和在航展上發的宣傳搞沒兩樣
另外,國內軍事雜誌上面錯誤的東西很多,別把他們當聖經
像是DTM那些側衛系列的文章因為作者不是機械或航空領域出身,也是錯誤一堆(但也不能怪別人,因為大家都沒時間寫,又怕寫錯結果狂拖搞,變成太監稿,才會讓那些奇怪的東西刊上去)
別開玩笑了,在那個網站混了那麼久,大家一致的感覺是那個網站上的東西大多數都是錯的
你連理面的資訊是對還是錯的都不知道你就急著接收?難怪滿腦子都是錯誤資訊
同樣2004年版茶館裡面的文章,寫Tor M1缺點的文章比些優點的文章還多,你怎麼不去看?還是你昧著真相選擇性解讀?
野戰防空並不是只是指低層防空,而是長程、中程以及低層防空合起來的總稱
另外對應的則是戰區防空等型態,你連定義都搞錯,那還講什麼?
一個戰場的寬度是有限的,你幹嘛需要多台S300阿?一到兩套就夠顧整整70公里寬的戰場,你去哪找比70公里更寬的地方?入侵美國?
全週向接戰能力的限制來自於雷達,並不是來自於發射方式
飛彈往雷達看不到的方向射過去難道能擊中目標嗎?想也知道不可能
只要沒有配上全週向雷達,VLS哪來的全週向接戰能力?
VLS轉向有比發射架好嗎?沒!很肯定的沒有!!!!!
發射架跟著雷達一起轉,雷達看到東西發射架連轉都不用轉就可以點火了
VLS還要多此一舉的叫飛彈轉彎,這樣會比較快?
VLS飛彈一定要裝陀螺儀,斜架發射的不一定要裝
你以為啟動陀螺儀很快嗎?要不是近年來出現雷射干涉式以及MEMS的發展,陀螺儀五分鐘時就能啟動就已經很客氣了
斜架發射可以不需要知道向量資料就射出去,但是VLS需要
電子系統沒有跑輸人,而是跑輸另一套電子系統,而且另一套電子系統沒有那些雜七雜八的物理限制
很前面我已經講過了,VLS系統唯一的優點只有省下Reload的時間,其他的都是來亂的
在船艦上空間狹小,一定得將飛彈放在彈艙中,然後裝填入發射架上
VLS的概念也不過是將彈艙直接變成發射架來用,所以省下的是Reload的時間
陸上系統發射架上本來就是彈艙,而且一個發射架擺不下就多弄一台發射架就好拉,反正多的是地方擺,幹嘛還要脫褲子放屁省那個完全不存在的"從彈艙Reload"的時間?
事實上Tor M1使用VLS設計不是因為VLS好,而是政治力介入強迫陸軍要使用和海軍型一樣的飛彈,所以才會使用V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