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作者BeckWang
最後挑的都是"便宜,好賣,對的色系,可以破盤,銷量大,公司可以增加營業額,對股票有幫助"
(誰叫3年前奇美就是以"破壞市場價來進入市場")
這是台灣市場的現象,通路3C要的^^"請問,供應商能怎麼辦??
市場機制不是大家用理論就可以概括的,很多的問題是沒在其中操作的朋友能了解的
ID已經在慢慢進步,如果奇美可以重新來過,市場的現象說不定可以改...
|
BeckWang大哥應該是奇美內部的人員吧,辛苦了
市場機制確實有很多不足外人道的艱辛
股價跟即時的獲利要求也像緊箍咒一樣綁著所有的開發人員
有時候身為員工真的只能說聲無奈
但是有一點值得停下來稍作反思
以低價商品搶攻市場是奇美本身的策略,這個除了奇美董事會與執行高層任何人都無法置喙
並且從短期來看破盤衝量確實可以讓EPS與獲利成績有很好的表現
但是從長期來看,奇美的品牌價值卻會在持續的成本攻防戰中蕩然無存
消費者是現實的,當奇美無法提供更好的技術與成本突破
消費者馬上會忘記奇美改買其他更便宜大碗的產品
除非奇美的研發實力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否則危機就有可能發生
華碩很早就作了品牌化的動作
即使到了今天,主機板市場的個別規格化差異已經不大
消費者還是會基於"設計完善"、"品質精良"、"品牌情結"或"信任因素"採用華碩產品
另一點值得思考的是通路問題
吳燦坤仿效威名百貨(wal-mart)"大者為王"的策略確實奏效,讓過去屈居次等的通路商能夠反客為主
控制上游的產品策略與價格定位
但是這對供應商來說並不是好事
除非有相對談判的籌碼,否則永遠都是人家的盤中飧跙上肉
華碩有品牌、鴻海有技術、新力有市場
在談判桌上,不說藝壓群雄少說也能並駕齊驅
沒有戰略,就只能被別人當寵物牽著鼻子走
如何走出屬於自己的路,或許才是奇美目前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