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 Member
|
每次和朋友討論台灣電影的發展,心中暗自神傷外,
話題最後的導向也容易淪為"雞生蛋,蛋生雞"的哲學式辯論...
台灣電影存在許久,自然有其特長,仍願意為理想打拼的台灣電影工作者更是令人敬佩!
但是韓國電影業近年的突飛猛進不是巧合也不全然是運氣,大部分還是仰賴政府支持及電影工作者強大的意志!
台灣電影雖然不乏佳作,但是整體數量上確實不如韓國電影,現在政府開始有振興國片的計畫,我個人是樂見其成,但是與其要台灣觀眾檢討看不看得懂自己國家的電影作品,台灣電影工作者是否也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深思"行銷","後製"的重要性呢?
電影一直以來都是非常迷人的產業,因為每部作品的背後不僅代表著創作者,目前幕後工作人員的心血,也代表著商禨及工作機會!
以目前的趨勢,"行銷"恐怕已經成為電影賺不賺錢,有沒有觀眾的重要因素!
以台灣電影為例,近期的"無米樂","黑狗來了","美麗時光","夢遊夏威夷"...等片,就影片本身,其實不難發現台灣電影創作者的創意及用心,但是沒有成功的大眾行銷,沒有嚴謹的後製(DVD產品),自然不易引起更大的迴響...最後也只是淪為小眾的獨愛作品!(但是想起那醜醜的dvd封面設計及規格,自己還得花大錢去找其他國家發行的dvd收藏自己國家的影片,真是情何以堪啊)
台灣電影如果要引起台灣觀眾的注意力,以小弟的拙見,以下兩條路應可當作捷徑,
1.揚名海外,從國外紅回台灣("悲情城市","天邊一朵雲"...etc)
2.整體製作過程講究,援引多方投資管道("雙瞳","臥虎藏龍"...etc)
一個國家的電影業成功與否,個人認為,電影工作者的心態及企圖心是最重要的,政府只能輔助,不能永遠當主要投資者(以前的裕隆汽車???)!
"供需法則"應該是要適用在全球電影界的,
無奈"賽伊法則"卻在台灣大行其道...(美國好萊塢丟啥片給我們,我們的主流觀眾卻只能照單全收!)
其中的矛盾與原因,可能不是一句台灣人不懂看電影就可輕言帶過的...
__________________
面對敵人,毋須恐懼
捍衛真相,即便代價是死亡
保衛無助的人,不行不義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