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耗子
在荷據時期台灣所使用的語言,荷蘭人努力推行荷文荷語,但漢人移民大部份使用的語言是河洛話,也就是今日的台灣話,或稱福建話、閩南話。到底台灣話、河洛話、閩南話是怎麼來的與漢語的關係如何。以下節錄有關說明。
河洛話原本是商朝時的官話,商傳至紂王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滅,留在河洛一帶的商民,上階層者被迫遷至洛邑當奴工,營建新都「成周」,下階層者被分配至衛、魯、齊國當農奴,在東方尚存的幾支頑強商族只好退回原籍江南,利用豐富的資源發展工商業,而居東南沿海者則形成越族後裔。河洛語之口音即源於商代,讀書音源自古代漢語,故河洛語應稱為「商漢語」或「古漢語」。此種語言乃最具漢人本色之語言。
目前的北京話,乃是漢語在五胡亂華以後,受到北方胡人以政治、軍事力量之影響與壓迫而改變音調的結果。南北朝時,北朝統治者是以鮮卑語為北齊之國語。唐代以後,五代十國期間,胡人大量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