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ATA可以燒成這樣....了不起
路過補充一下這張圖的說明:
原文出自於對岸的文章:
http://www.cdbest.net/cdvd/guide/cd.../200502/34.html
--------------------------------------------------------------------------
CD/DVD光盤的Beta/Jitter出錯測定。此功能目前集成在PLEXTOR的Premium(僅CD)、PX-712以及PX-716系列機型中。
此功能可以對一張已刻錄數據的盤片(CD或者DVD)進行Beta和Jitter參數的測定。這些參數可以從側面回應出一張光盤的刻錄品性。目前只有PLEXTOR有此技術。
所謂Beta,是指鐳射頭讀取光盤上Pit和Land時所使用的鐳射功率的變化幅值。此數值的大小可以從側面回應出一張光盤的刻錄深度。紅皮書中規定了CD光盤的Beta的值應該在±0.08範圍以內,所以Beta值在此範圍內的光盤都是可以被正確讀取的。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一張光盤品性的好壞,不能單純的以Beta值的大小來衡量。如果C1/C2或者PI/PO很低,而Beta曲線不平滑,那么說明雖然鐳射頭讀取光盤時發射功率發生較大的變化,但是光盤還是比較容易讀取的。如果C1/C2或者PI/PO很高,則不管Beta是高是低,該光盤都是難以被讀取的。
至於Jitter的概念,是指每一個Pit,Land的規定長度與實際長度的差,單位為ns(十億分之一秒)。在CD中,一個“T”的長度是213.4ns ,而在DVD中一個“T”的長度是38ns 。紅皮書規定了CD的Jitter值應當小于35ns。在DVD的場合,由於加入了數據對于PLL 時鐘電路信號的偏差,其Jitter值的標準並不是以ns這個單位來表示,而是以%來表示。一張質量好的DVD光盤,Jitter的範圍應當控制在8%以下。但是理論上Jitter值越小越好。就針對刻錄盤而言,Jitter的大小除了受到Pit和Land長度偏差的影響之外,還與刻錄深度(Beta)、Pit和Land之間的跳轉信號清晰度有關係。
請注意,用此功能所測得的Jitter曲線是相對值,它可以讓用戶看到一張光盤上的Jitter值的變化趨勢。表征一張盤片品性的穩定程度。使用此功能對一張光盤進行測試時,必須結合該光盤的C1/C2或者PI/PO綜合判斷。單純使用此功能對2張不同的盤片進行Jitter測試,來比較其結果數值的大小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也完全不能說明這2張光盤的刻錄品性(也包括音質在內)誰好誰壞﹗
Show Beta: 指定測試圖中顯示Beta
Show Jitter: 指定測試圖中顯示Jitter
LSN: 邏輯扇區號
Start: 開始測試
Preferences: 顯示 Q-Check Beta/Jitter 測試設置窗口
?: 顯示幫助訊息
--------------------------------------------------------------------------
依照說明,BATA的變動值在+/-0.05之間,
也就是說,這張光碟片的燒錄品質符合規範....
但是,在CD-DVD SPEED沒有辦法看出來這樣的變化,所以才有類似的討論串發生

:
http://www.pcdvd.com.tw/showthread.php?t=388970
http://forum.pcdvd.com.tw/showthread.php?t=466831
所以說PLEXTOR雖然在DVD燒錄的一般表現上並沒有特別出色,但是還是有很多人用的原因在此..
可能是因為PLEXTOOL有幾點功能是CD-DVD SPEED的罩門吧...可惜只能給PLEXTOR用
至於Jitter小弟還不會講

....要配合PI/PO值一起看....
就 先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