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mgsuper
Major Member
 

加入日期: May 2003
文章: 244
引用:
作者jasonyang
主要還是跟設計有關,漏電流雖然有,但不是主因,只是次要原因,卻被 intel 拿來做推託之詞。
拿 intel 自家的 cpu 比就不攻自破:
P4 .13um northwood 3.2CG TDP 89W
p4 90nm prescott 3.2EG TDP 103W
p-m .13um banias 1.7G TDP 25W
p-m 90nm dothan 1.7G TDP 21W
如果 "主因" 是漏電流,為何一樣用 90nm strained sillicon 的 dothan TDP 還是下降了??? (雖然其 idle 時 TDP 也些微提昇)
更別提 AMD 了:
K8 .13um SOI newcastle 3200+ 89W
K8 90nm SOI winchester 3200+ 67W
k8 90nm SOI+DSL venice 3200+ 67W


P4與P-M不能直接來拿這樣比,就判定漏電流不是主因。這兩者的電晶體數是不一樣的,除非P-M的電晶體數量是大於等於P4,相比較才有意義~

假設單顆電晶體的漏電流是1n安培(這是舉例,通常沒這麼大),[總漏電流量]粗略的算法就是[CPU的總電晶體數] 乘上 [單一電晶體的漏電流]。
單顆電晶體漏電流小歸小,但電晶體數量一多,就很可怕了~

另一個為什麼P-M功耗比較低的原因,除了製程上的改進外,intel應該也用了不少低功耗的設計(這不是廢話嗎 ),這可以從邏輯閘下手,通常低功耗的設計上會用較少的電晶體來完成相同的邏輯閘(例如:傳輸閘),但通常低功耗設計相較於時脈取向的設計會有較高的邏輯延遲時間,不利於時脈的提升。
但P4則完全相反,P4考量的是如何提高時脈。intel的方法是加深管線(把一件事切切切,切成很多份並分工來做),但高達20階的管線是必須額外設計一片複雜的電路來實現,這也就額外增加了一筆數量可觀的電晶體數。所以EG製程的P4由於漏電問題沒完全克服,而電晶體數目又龐大,當然會變噴火龍呀 ~

所以小結一下。以CPU這種等級的IC,電晶體都有一定的數量了,要單靠在設計上下手來降低功耗會有瓶頸。最根本的還是要把漏電流的問題解決~
舊 2005-04-30, 04:52 AM #18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mgsuper離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