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個人認為,其實 TAS 那群主筆並不是聽力比較好;當然他們的聽力是不錯,不過他們之所以能聽出 MP3 的缺點,主要還是因為他們用的器材太好了。
大部分的人聽不出 CD 和 MP3 的差別,往往自謙是木耳,其實這是一種自暴自棄的想法

或者自我調侃的說法。
就我所認識的大部分人來說,都不是木耳,只是因為他們所使用的音響器材,音質太差,根本無法再現足夠的音樂細節,讓這些人有辦法判斷。
在良好的音響器材上,MP3 和 CD 的差別是非常明顯的,音場縮小、高頻破碎、中低頻模糊等等,這些缺點是非常明顯,任何人都可以一聽了然的。
但是在音質不好的音響器材上,原本先天就沒有音場,這樣音場改變要如何聽得出來?原本先天就沒有足夠的頻率響應範圍,這樣高頻爛掉要怎麼聽出來?原本先天就沒有足夠的解析能力,放任何歌手聲音聽起來都一樣,放小提琴每一把小提琴音色都一樣,樂團合奏時所有樂器的聲音都黏在一起,解析力、傳真度這樣差,要怎麼分辨出來,無可能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例如 DVD 和 VCD 的畫質清晰度,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一眼很清楚地分辨出來。我朋友卻說他分辨不出來,我一直以為是他的眼睛是木眼,結果我到他家去一看,超模糊的 CRT 螢幕,現場放,我也分辨不出來

所以我的結論是,大部分的人都不是木耳,只是因為他們所使用的器材素質不夠,無法正確地重現基本的音樂資訊,以致於他們無從判斷 CD 和 MP3 的差別。
其二,跟用來聆聽比較的音樂軟體有關係。
TAS 測試時不太可能去拿一張錄音製作得很爛的唱片來放,他們一定會找有很多很明顯、很豐富細節的唱片來作測試,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做出區別。
如果是放流行音樂,尤其是電子音樂,這種音樂有太多的頻率、大量的高頻包含在裡面,衝極性、刺激性非常夠,但是讓人耳應接不暇。
再加上流行音樂的後製通常會故意拼命壓縮動態,把所有的聲音都塞進最大音量的範圍,以致於剛聽起來聲音非常飽滿豐沛、非常醒目,但是聽久了人耳會非常疲累,一下子就疲勞了。
用這種音樂來作測試比較,一是我們必需很用力、很仔細地聽,才能從一團混亂的音樂中勉強抓幾個特性來作分辨;二是聽沒有多久耳朵就疲倦了,接下來聽什麼聽起來都一樣,根本無從分辨。
所以要作測試,最好選音樂很簡單,只有幾樣配器,譬如說人聲配吉他,或者小提琴配鋼琴,這種只有幾樣樂器,特徵明顯,我們比較好掌握,聽起來壓力不大,聽久了也不會疲乏的音樂類型來作測試。
不過太過簡單的音樂類型也太好壓縮,MP3 產生的瑕疵可能也會減少,所以也不能選太太太簡單的 ^^;
我覺得古典音樂和爵士樂都是不錯適合拿來作測試的類型
那麼也許有人就會問了:「但是我不聽古典音樂啊,而且我只用很破爛的音響聽音樂啊,你說在這種環境下必需很努力、很仔細地聽才能聽出差別,這樣的話 MP3 和 CD 的差異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
當然有啊
1. 今天聽不出來不代表明天聽不出來,科技進步,器材總是會換的嘛

2. 今天不聽古典不代表明天不聽古典,口味總是會換的嘛

而且各種音樂類型之中,都有可以讓 MP3 壓縮破功得非常明顯的例子,只是說在古典音樂之中,這種例子比較多一點。
3. 雖然表面上我們聽不出來差異,但是我們的身體其實會有反應。當你發現不知道為什麼音樂聽一聽就覺得很煩,聽久了耳朵就熱起來,身體很不舒服,音樂聽不下去,只想把它轉小聲當成背景音樂,甚至漸漸變得不喜歡聽音樂,那麼代表必然是某一個環節發生問題。
MP3 壓得太差的話,就算一時之間我們無法分辨它的音質好壞,聽久了我們的身體自然也會做出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