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
作者moriarty
即使有國粹派要用夏曆這種說法﹐
夏也只是「中國的」的意思﹐跟夏朝有什麼關係﹖﹗
現在所謂舊曆是清朝的玄燁老兒請比利時人南懷仁編的。
早就跟國際接軌了﹐ㄏㄏ
後來孫大砲鬧革命﹐要大家奉民國正朔﹐才斥之曰舊曆﹐廢曆﹐
(只有無知的)農(民才要用的)曆等等。
|
我看你是無知者無畏。
中國人的舊曆一般每個朝代都會有變動更改,不要說什麽康熙時代編過
當年古代的張衡、祖衝之、郭守敬各個不同朝代的人都編過
爲什麽還要稱之為
夏歷!
夏當然是夏朝的意思,因爲現在全球華人過的舊曆新年是夏王朝當年制定的新年
夏王朝的正月是現在的舊曆一月,而周朝、秦朝、漢朝前期的正月就不是現在的舊曆一月
給你資料你自己看,史書上也都有記載
不妨去看,相信沒有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你們,一定會比我們這些人更清楚
當然你自己還是喜歡用那些莫名其妙的東西來跟我“討論”的話
本人不奉陪
***************************
http://www.southcn.com/news/communi...00401100509.htm
在先秦時期,各地各代的曆法不一。西周時行周正,即以建子爲歲首,(周曆的正月相當于夏曆的十一月)。同時在豳國又行豳曆,豳曆的歲終是十月,即周曆的十二月;豳曆的歲首爲一之日,即周曆的正月,夏曆的十一月。在《詩經·豳風·七月》中,就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交替時的風俗活動。一般庶民結束田間的農業勞動基本上已到了十月,進入冬季了。冬季室內是人的主要活動場所,人們常把向北的窗戶堵上,在室內生火,用煙熏鼠,准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人們收得棗子,釀制美酒,慶豐收,敬老人。“朋酒斯飨,日殺羔羊,臍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美酒犧牲,歡慶新年,成爲一項隆重的慶祝活動。與這種人的歡慶活動相對的是對神的敬獻。在豐收之後,人們爲感謝神的保佑而舉行酬�**伢|。酬謝神明的保佑,祭祀列祖列宗,用新米做的飯、新谷釀的酒,求神降福,求列祖列宗保佑來年再獲得豐收。在《詩經·周頌》中保留著一首秋收後祭祀祖先時唱的樂歌——《豐年》:今年糧食收獲多麽多呀!糧倉是那麽高大,用豐收的五谷釀成酒和醴來祭祀先祖先妣和神靈,讓神靈的思澤遍施人間。
周代的這種歡慶豐年和祭祀活動,並沒有一個固定的日子,因此還不能算作嚴格意義上的節日,但由于每年都有收獲後的慶祝以及冬季的來臨,這種天定日的祝豐活動基本上是一年一度,形成了一個基本的規律作爲年節的雛形,爲以後年節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年節的真正形成開始于漢代,經過了春秋戰國以後的秦統一,到了漢代初年,由于“休養生息”政策的推行,社會生産的發展導致社會經濟日趨繁榮,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日益豐富,于是,形成年節風浴活動的曆史條件成熟了,于是形成固定年節風俗的另一個重要條件是曆法酌定型。我國古代是以北鬥星鬥柄旋轉所指的方位來確定月份。
然而年的時間概念,卻因時代的不同而異。每一次改朝換代,帝王易姓,天子爲了表示“受命于天”,就要“改正朔,易顔色。”把月份的次序改一次,曆代改曆法後將每年的第一個月稱“正月”,一年十二個月依次變化。夏代的曆法建寅,以孟春之月(即現在陰曆的正月)爲歲首;商代建醜,以季年之月(即現在陰曆的十二月)爲正月;周代建子,以仲年之月(即現在陰曆的十一月)爲歲首。秦代改用颛顼曆,以建亥盂冬之月(今陰曆的十月)爲歲首。漢初仍沿用秦代颛顼曆,以今之九月爲一年之終,以—廣月爲一年之始。因而漢初的除夕之夜就是今天的陰曆九月二十九日,元旦則是十月一日。如漢高祖七年(公無前200年),長樂宮落成,適逢新年,朝內文武大臣首次行朝歲之禮,就是十月一日進行的。
漢武帝時,由于以前的屢次改曆,曆法很不准確,出現“朔晦月見,弦滿望高”(《漢書·律曆志》)的錯亂現象,武帝命司馬遷、鄧平等人改《颛顼曆》而另作《太初曆》,仍以夏曆的正月爲歲首(所以至今民間把陰曆稱爲“夏曆”),並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後代對曆法雖作過多次修訂,但是基本都是以《太初曆》爲藍本,
以夏曆的孟春正月爲歲首,從此以後(除王莽新朝和魏明帝時曾一度改用殷正,武則天和唐肅宗時曾一度改用周正,爲時都很短暫),一直沿用了兩千多年,直到清末。隨著年曆的確定,每年的年節風俗活動也就隨著一年一度的固定日子沿襲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