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te Member
|
(以下資料來源:http://movie.kingnet.com.tw/channelk/le/3.html )
導演:莎米拉˙馬克卡巴夫
現年十八歲。父親是伊朗著名的導演。從小即在父親的影片中擔綱演出。之後就讀電影學校,並執導拍攝了兩部短片:「DESERT」(劇情片)以及「ART SCHOOLS」(紀錄片)。《蘋果》(THE APPLE)是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除了受邀坎城影展參展之外,並且是坎城影展有始以來入圍導演中年紀最輕的。《蘋果》 THE APPLE除了受邀於20多個影展外,並在已上映的各國票房上亦頗有斬獲。
導演的話:
首先,我並不確定這部電影的呈現會是部紀錄片或劇情片,但我只想藉此來傳達一些概念:為何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裡,只有男孩可以在街頭奔跑嬉戲,但女孩卻不然?
我也想試著了解那對父母親,為何不肯付出愛心,關懷這兩個孩子,反而將他們囚禁於鐵籠中?而街坊的鄰居們,他們是否了解這件悲慘的事?如果知道,他們為何視若無睹了這許多年?
我仍然不清楚,到底誰該為這件事情負責,父母?鄰居?政府當局???
社會背景:
在伊朗的社會裡,女孩從八歲半起就被視為一個成熟的個體(意即在一般概念中的女人)。而在伊朗的傳統價值觀中,更存在著“女兒就像是花朵一樣,陽光的照射會令其枯萎。所以為了防止這種狀況的發生,必須讓他們遠離太陽,於是乎薄紗頭巾成為保護他們的一種工具。”如果不這麼做的話,伊朗社會將因女子的不存在而亡國。
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中當失明的母親到社會局和自己的女兒相聚之時,先不問他們倆過的如何,而是詢問女兒頭上的絲巾怎麼不見了。回家之後仍將兩個女兒包上頭巾,並且鎖在家裡,藉以“保護”他們倆的情節。
這樣的描繪,或許你會認為伊朗是個由女性為主導的母系社會。但事實上,傳統的伊朗社會卻是個由男性掌控的回教國度。這樣的狀況,直到1979年的革命之後才有了改善。女人才得以上學、到城市裡工作,也可以到街上和男人們一起慶祝國家的盛事(像是世界杯),或是節日的慶典。女權的興起,讓這塊古老的伊斯蘭回教土地有新的省思。
《蘋果》一片的導演莎米拉在此片當中所要表達的,並不是要控訴這對關了自己雙胞胎的父母親,而或許是在質疑這社會的價值觀,在女權運動20年後的今日,是否真的需要再次被扭轉。藉由劇中社工人員較〝文明〞的角度,讓我們
再來看待這些個屬於政治、文化、宗教上的議題。
伊朗女性仍是帶領伊朗男性走向未來的唯一動力。從古至今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