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電影筆記 >
專題影評 >
絕非戲言的相反 >
唯一(註一)成功的商業國片 《十七歲的天空》 文 / 何瑞珠 (2004-10-12)
http://movie.cca.gov.tw/COLUMN/colu...e.asp?rowid=180
事實上,今年台灣還是有一部國片在商業上是成功的,所謂的成功就是票房要超過成本,要有盈餘,不是破百萬票房而實際上還倒賠九百萬叫做成功。可喜的是,這部唯一的商業國片《十七歲的天空》並沒主打「國人要支持國片」口號,也沒有輔導金的支持。《十七歲的天空》主打同志喜劇,用歡樂的內容和帥哥演員一掃陰霾悲情或說教味十足的國片印象。
這部電影的敘事手法簡單易懂,劇情單純,但是這部電影之所以長成這樣並非導演在家憑空妄想拍成的,這部電影從策劃、拍攝到宣傳和行銷全都有規劃,換言之,成為唯一賣座的國片並非偶然,而是有法可循。
可佩的是,兩位六年級的製片李耀華和葉育萍至今仍十分兢兢業業,她們倆表示,當初不敢預期能賺錢,過程中也不太確定是否會賺錢,同時也不敢保證下次用同樣的方法還能賺錢。『但這就是拍電影好玩的地方,它一直是個謎』,這兩個年輕女生原來性格上還蠻愛冒險又膽大的。
我在2003年底的高雄電影節上認識葉育萍,在搖晃的愛河船上,當她開始分析起本週美國票房的《德州電鋸殺人狂》和《傑森大戰佛萊迪》為何能佔優勢之際,我突然覺得眼睛一亮。當然我每個星期發一次美國票房排行榜新聞稿時,難免會有些粗略印象,恐怖片,特效電影和動作片通常都能攻佔週末票房冠軍,喜劇片偶爾能小兵立大功。這些分析不見得有多麼了不起,只是很少在國片業者的口中聽到。
所以《十七歲的天空》是這兩位年輕的製片,在過去行銷歐美亞獨立製片的前份工作中,研究出來會在台灣賣座的類型片中的一個,決定好賣座類型後,她們開始找編劇和導演。葉育萍說,『不是一定非拍類型片不可,但因我們一開始就會想這部片要賣給誰,觀眾在哪,沒有類型,自己的思緒就會卡住。』
聽出來這和國片輔導金的流程有何不同了嗎?國片輔導金至今依然處於以導演為主導的狀態,台灣導演想拍的故事或許天馬行空,但其實賣錢的電影類型一直都是那幾種在不斷重複,大部分的時候,實在看不出觀眾特別在乎《哈利波特》是哪一位「導演」拍的,感覺上好像周圍的人都知道,鬼才阿方索拍的第三集比前兩集好的多,不過,第三集的北市票房只有一億三千萬,但前兩集可各有一億六千萬左右,到底電影導演是誰,其實和票房沒多大關係。
2003年底《十七歲的天空》才剛殺青,我那時當然還沒看過電影,『但怎麼覺得這片蠻熟悉的,好像老是看到你們的消息?』我有點詫異的問葉育萍,因那是少數從開拍前就密集宣傳的國片。葉育萍和李耀華後來說,『宣傳是一開始就打算密集發稿,所以是有特別去想些新聞點,因為也不是每次發稿都能見報啊,所以當然就努力的發啊!』於是觀眾就像跟隨著這部電影逐漸成長一般,無意間吸收了不少這部電影的細節和印象。『反正發稿又不用花什麼錢,大部分的宣傳費是花在印製文宣品上。』
所以這部成本約四百萬,宣傳花了一百多萬的國片,締造了北市票房五百多萬,全省近八百萬的成績,然後還賣到香港、日本、美國、以色列、泰國、菲律賓、德國、荷蘭…《十七歲的天空》可能品質沒有侯孝賢電影那麼好,參加的影展和得到的獎也比不上侯孝賢,但假如我沒記錯,侯孝賢的電影唯一打入美國商業市場的只有《千禧曼波》,而《千禧曼波》在美國的票房也商業不起來。大部分的國片可能會宣傳他們去過哪些國際影展,但李耀華和葉育萍竟在一開始就先規劃了全球市場,『因為是同志片,所以自己先放棄回教國家,然後我們每個國家的市場都有粗略估計過的,只是都算很低的版權金而已,接著就努力去銷售,試圖達到既定目標啊。』
『成功是很難的。』她們倆在締造台灣國片票房奇蹟後,並沒有因此鬆懈。李耀華說,『當初去找投資者,就是大家一副全然不知你們究竟是誰的模樣,現在去找投資者,頂多對方表示聽過這部片,但這並不表示對方因此就願意投資,商人都是在商言商的。』葉育萍則說,『反正我就是不想去申請輔導金,我就是沒辦法寫那種企畫案。』所以她們倆打算繼續用在商言商的方法去找資金,李耀華說,『今年輔導金申請就已經截止了啊,反正就是沒丟企畫案,但總不能因此就不拍片吧!』這聽起來蠻言之成理的,但怎麼還是有那麼多國片只在等輔導金才能開拍呢?
這間隱藏在婦產科樓上的迷你電影公司接下來將籌拍三部片,驚悚片已有雛形,陳映蓉的第二部片也在籌畫中,當很多國片業者還在等政府保護他們時,她們倆卻只想投入市場,她們說,『總要讓公司能生存下去啊!』
『台灣需要不同類型的電影。』所以,她們倆決定好好來開發台灣的類型電影。其實李耀華最喜歡的電影是柯恩兄弟和羅湯瑪斯安德生的片,葉育萍喜歡和神及救贖相關的題材,葉育萍還買了純十六影展的套票,還跟我說,她覺得《神的孩子》蠻不錯的,我問,『喔,是因為題材和神有關係嗎?』李耀華戲謔地看著她的同伴說,『有可能喔。』電影科班出身的葉育萍心中也有一個她想拍的題材,但是『那是個無論如何都不會賣錢的題材』,所以她不會去拍。
有熱情很好,有創意也很讚,但國片除了這些之外,假如還能有理性的分析和不斷研究市場的商業性格,國片才有形成一個自給自足的商業體系的可能,也才能活下去。
註一:《20 30 40》雖是部獲我國政府千萬輔導金的國片,但本片的製作與發行都有好萊塢之一的美商哥倫比亞投資,天生比其他國片有優勢,本片北市票房約450萬,全省票房應近八百萬。另外,這部片還有香港市場,也是部成功回收成本的國片。但因為美商哥倫比亞並非常態性投資國片,所以傾向列為個案,稍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