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單個文章
strong
Elite Member
 
strong的大頭照
 

加入日期: May 2001
您的住址: Andrew Blake 的攝影棚
文章: 9,201
引用:
作者iaminjay
我舉例如下:

你常看阿陸仔的影評,這種看似有水準的「爛文」(的確很爛,因為擺明就是開幹!)
類似例子開幹好萊塢的電影,很多啊∼!

也有網友說了,這是「普遍的現象」,的確是
我指的是「網路上的貼文」。
不過這種「看似花俏 卻是開幹」的爛文
比那些「純口水」的爛文更嚴重

不過「影評」這種東西,說真的很少看了,
阿陸仔很喜歡把文章弄得落落長,調個書袋,玩個名詞。

就像「老太婆的裹腳步」(可能是他們很喜歡把影評寫得像論文
,才會犯下這樣的錯誤吧)

影評的寫法很多種,論文式的寫法我是最不欣賞的。
這是個人淺見。

無意與大家爭辯 可接納意見者就可
不可接納者 那也尊重你








=========================================================
嚴重瀉露劇情,慎看)

  金錢是商業電影的基礎。但是一流的商業作品除了金錢之外還需要天才的作者和...


你舉的影評,

的確不是很優質,

但用一篇的文章來否定所有人的作品,

不是很妥當,

好吧!!

我也來舉一篇對岸影評,

讓你品味一番~

[文章轉貼]

尼古拉斯·凱奇(Nicholas Cage)現在紅極一時,恐怕很少有人記得他在1990年演過的那部《我心狂野》(Wild at heart)吧?這部電影由大衛·林奇(David Lynch)導演,根據Barry Gifford的短篇小說改編。Gifford的原著只有五頁,電影卻洋洋灑灑地擴充到兩小時。林奇的電影以懸疑和風格詭異著稱。這部片在表現形式上詭異,本質上則不折不扣是個愛情童話。

  Sailor和Lula是一對戀人,但是Lula的母親極力反對二人交往,還派了一個混混去對付Sailor。Sailor一下子就把混混幹掉,他也因而坐了兩年牢。出獄後他攜女友遠走高飛,Lula的媽媽間接找上一群變態殺手去追回女兒並解決那小子。於是情節就在漫長的汽車旅程中詭異的經歷,殺手的追殺,和由回憶中抖露出 Sailor的媽媽與人勾結害死丈夫的陰謀中展開。

  如果說邦妮和克萊德的旅程向觀衆展示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公平與黑暗,進而正當化他們的行爲的話,Lula和Sailor的旅程則幾乎全都是反映其內在的經驗。片名叫做《我心狂野》,本片著重的是一個狂亂的心靈如何因愛情的浸潤而被“馴服”(結局Sailor對Lula唱的正是《Love me tender》)。火焰是本片最常出現的主題。除了代表Lula的父親被火燒死的記憶片段以外,也暗喻狂暴難安的心靈。Lula許多段不愉快的回憶,如被父親的朋友強暴、墮胎等,也是爲了強調擾動難平的心理狀態。即使連他們在一路上碰到的詭異事物——例如騎掃帚的巫婆,因車禍而死的男女孩,小鎮上裸著上身跳舞的肥女人,和滿嘴黑牙長相猥褻的傢夥——都似乎像是存在他們的幻想和夢中。能撫平他們狂野的心的,是兩人肉體的結合和由肉欲昇華而成的愛情。就如大多數的愛情故事一樣,兩人最後以圓滿結合結束。

  八十年代通俗文化最重要的事件是MTV的興起。MTV之異於以往之處,不在於它把影像和音樂連接起來 (在這之前歌舞片早已行之有年了),而是在於它用一連串斷裂的、快速變化的影像來搭配音樂,而賦予音樂新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作者已死”的觀念,認爲每個讀者可由文本中讀到不同的意義。我們在看MTV時,對影像的詮釋依我們本身的生活經驗、心理狀態和欲望而有所不同,確實有一點後現代的味道。《我心狂野》雖然沒有使用斷裂和快速變化的影像,但它加入了許多詭異而與本身主題較不相干的影像元素,再加爵士樂、重金屬搖滾和貓王的情歌穿插交織,不免讓人覺得有MTV的味道。

(資料來源: http://www.filmsea.com.cn/focus/art...00404280018.htm)

參考討論串:

大衛林區的 "我心狂野" - Wild at Heart
http://forum.pcdvd.com.tw/showthread.php?t=329258
舊 2004-10-11, 06:45 PM #16
回應時引用此文章
strong離線中